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英勇牺牲的女英烈——刘志敏
1935年6月的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漳州城西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枪响,随即一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倒在了鲜血之中。这位英勇的烈士正是中共闽赣省委妇女部部长刘志敏,她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杜鹃花丛中……
1933年4月,闽西北的山区春意盎然,杜鹃花在经历严冬的摧残后,重新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装点着革命根据地的春天。在蜿蜒的山路上,两位年轻的女红军正在赶路。她们身穿灰布军装,头戴红五星军帽,显得既轻快又英姿飒爽。这两位英勇的女战士分别是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吴静焘和妇女部长刘志敏。她们刚刚参加了中央局的扩红会议,正匆忙赶回县委。
前方便是离县城70里远的客坊圩,这里曾是建宁反动武装保卫团刘汉基的老巢。虽然保卫团已被红军击溃,但部分残匪依旧藏匿山中,时常偷袭我方散布的同志。此时,恰好有一批红军干部从县城经过,正在客坊兵站驻守,周围一片危险。然而,吴静焘和刘志敏认为任务紧急,决定冒险穿越双溪口的黄泥潭。走了十几里路,她们进入一条山沟,四周山岩陡峭,林木茂密,空气沉寂,只有溪水流入深潭的淙淙声回荡在耳边。
突然,远处传来了杂乱的声音,她们立刻停下脚步,仔细聆听,确认是保卫团的残匪邹花面一伙。为了避开敌人,她们藏身在附近的山坡上,观察着局势。果然,她们看到匪徒们正在对赶圩的农民施暴,刘志敏愤怒地举起驳壳枪,一声枪响,几个匪徒应声倒地,其他匪徒顿时慌乱不已。被围困的群众听到枪声,激动地喊着“红军来了!”纷纷四散奔逃。
吴静焘和刘志敏紧急呼喊:“乡亲们,卧倒!赶快卧倒!”为了避免误伤群众,她们停止开火,但被匪徒发现了。邹花面愤怒地大喊:“是两个红军婆,捉活的!”随即,匪徒们如猛兽般向她们扑来。
面对危急时刻,刘志敏和吴静焘冷静应对,迅速出击。两位女战士迅速用手枪射击,山脚下瞬间躺倒四五个匪徒。然而,邹花面愈发狂怒,疯狂下令开火,子弹如雨般飞来。吴静焘判断形势不容硬拼,迅速将手榴弹交给刘志敏,决定掩护群众撤退:“你带群众撤,我阻敌人!”刘志敏坚决拒绝:“不!我掩护你撤退!”
敌人已近在眼前,吴静焘毫不犹豫地将刘志敏推开,甩出手榴弹。就在她准备再次举枪射击时,一颗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她的胸膛。“吴部长!吴部长!”刘志敏痛心疾首地喊道,立刻拿起双枪,奋力回击。弹尽后,她猛地捡起一块大石头,尽全力投向敌人,随即,像猛虎一般冲向敌人。战斗中,她被敌人砍中两刀,瞬间倒在山坡上。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了激烈的枪声,敌人开始乱作一团。原来是客坊兵站的红军赶来支援,很快击退了邹花面匪徒,解救了被困的群众。吴静焘英勇牺牲,而刘志敏重伤,被救援的红军带回。
伤愈后的刘志敏继续担任建宁中心县委妇女部长,并代理宣传部长。正值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的时期,建宁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进入高潮。许多青年积极响应,共青团与红军密切合作,闽赣省的红军逐渐壮大。
然而,国民党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在王明“左”倾错误的指挥下,建宁县最终于1934年5月16日沦陷。随着建宁失守,中央苏区战局变得更加严峻。
7月,红七军团接到中央指示,开始向东推进,而其他红军部队也调整了战略,开始向外线作战。一个秋夜,都上村异常宁静,四周只有狗吠声和远处的炮声。红五军团的宣传部长李翔梧正准备离开,他与妻子刘志敏告别。虽然这对夫妻曾因革命事业多次分离,但他们明白,这次的离别与以往不同。
“翔梧,我多么希望能和你一起走。”刘志敏深情地看着丈夫,低声说道。“老区域仍需要有同志坚守。”李翔梧安慰她。“希望我们能在胜利的那天再见。”
刘志敏与李翔梧结婚后,彼此始终为革命奋斗。自1925年加入共产党,刘志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与李翔梧结婚,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回国后,刘志敏与李翔梧投身上海的地下工作,为党的事业拼搏。虽然时光荏苒,刘志敏始终没有动摇过她的革命信念。
1934年底,刘志敏调回闽赣省委继续工作。此时,闽赣军区的游击队面临严峻的挑战。国民党军队围困在金铙山南端,企图消灭红军。然而,闽赣军区的游击队依然顽强抵抗。四月间,刘志敏和其他同志在掩护游击队突围时不幸被俘。
在宁化水茜关的老祠堂里,刘志敏被关押与众多难民一同度过了艰难的夜晚。她沉着冷静地思索着应对敌人的策略,打算以“李阿英”这个假名应对敌人。第二天,她被带去审讯,敌人并未立即识破她的真实身份。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刘志敏多次与敌人周旋,最终在一场恶斗中,忍辱不屈地坚守着革命信念。敌人试图通过威胁和诱惑迫使她叛变,但她始终没有动摇。
在被押送至漳州监狱时,刘志敏面对着敌人的严刑逼供,始终坚持不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革命者的忠诚与坚贞。在监狱的最后时刻,她依然不畏死亡,昂首挺胸,坚定地面对未来。
她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追求革命理想、捍卫正义的精神象征。
亚群历史 2025-06-03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