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烈 陈玲

图片

陈玲 出生于1922年,广东南海人。在军人家庭长大的她,受到更多参加革命、抵抗侵略的教育,深谙“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1940年秋,陈玲毅然弃学从戎,到三水、四会前线参加国民党第七战区第四挺进纵队政工队。为了改造这支国民党军队,争取其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中共北江特委选派一批党员去该队开展工作。陈玲主动接近这些中共党员。在他们的帮助和教育下,她先后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革命书籍。
1941年春,到花县前线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时,遭日军逮捕入狱,后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
1941年秋,陈玲随舅父到粤北地区工作,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陈玲被组织派去四会县,以小学教师为掩护,积极开展群众工作。
1943年,陈玲调任清远县委秘书,与志同道合的丈夫、战友何俊才并肩战斗。这时,她的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主要工作是处理县委文件和党内秘密联络。1944年冬,陈玲生下第一个孩子,即便身体虚弱,她仍坚持留在前线工作,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并于次年加入奉命北上的粤北武装力量。
1945年8月,随东江纵队北上迎接王震部队南下。
图片
抗战胜利后,留在原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

1946年,陈玲参加粤赣先遣支队。1947年春,她第二次当母亲,然而因为战争形势的需要,她只能把刚满月的孩子放在农民家抚养,这个孩子后来不幸夭折。

1948年1月,陈玲所在的部队在翁源受到敌人突袭,陈玲在与敌人战斗中因弹尽被捕。敌人千方百计劝她投降。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陈玲斩钉截铁地说:"要杀就杀,要我背叛革命办不到!

在狱中,尽管屡受酷刑,她仍保持希望。她对难友说。“我有一个孩子,4岁了,如果你将来能出狱,请你一定找到我的爱人,告诉他教育好孩子,让他继承革命事业。”
陈玲还小心而巧妙地说服狱警,得到有限的报刊杂志,从中学习知识、获取外面的信息。1949年5月,她把一封写给刘伟珍等的书信通过探监人想方设法传了出去。

为被困狱中对革命贡献太少而“焦躁”

陈玲在写给亲友的信中写道 “听闻战友‘风’牺牲了,‘愤恨之余’仍然告知读信的人: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完成他们未完成的遗愿。”“虽然是坐了一年多牢,生活亦不会很艰难”“伴侣们也突飞猛进了,胜利是更接近了”……荣笑雨解读道,从陈玲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她在狱中无惧黑暗,保持着对胜利的渴望,并且坚信革命理想必然实现。

除了向战友倾诉自己对革命队伍这个“家”的怀念之情外,陈玲着重谈了自己的狱中生活。在狱中她坚持不懈地读报、写笔记。她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自己“思想不致麻木不仁,还没有生锈”而感到欣慰,为自己被困在狱中对革命的贡献太少而“焦躁”。她认为,对死难战友的最好的悼念“不应该停在悲痛中”,而应以“加倍努力,踏着他的血迹前进”来纪念他。

当敌人知道陈玲有一个4岁的孩子后,威胁陈玲说:"如不投降,就把孩子抓来杀掉!"陈玲昂首回答:“革命者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杀了我母子,自会有更多的人起来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必败,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敌人威胁不成,又对陈玲施以酷刑。陈玲虽遍体鳞伤,仍勉慰难友们说:“不要哭,受点皮肉之苦是不要紧的,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头可断,血可流,革命者的气节不能丢!”
同年8月,敌人将陈玲和两名革命者押到曲江黎市北面肖廊坳的野地里杀害。就义前,她们齐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