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烈士杨静娟:被日寇捕后遭非人虐待,死前仍怒视敌人,时年17岁

资料来源:
燎原视角
鼎盛互联(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在舟山烈士陵园墓区的西侧,有一座面朝东南而立的白玉塑像。每年清明,无数来往祭奠革命烈士的人们,都会在那座塑像前放上一些东西。

可能是一朵洁白的小花,可能是一枝翠绿的松柏。小花犹如她17岁如花朵一样绚烂的生命,虽然已经飘然而去,却始终像花朵一样绽放着。松枝代表着她身上的坚韧,那是一种不仅在过去感染了无数人,也会在当下和未来令无数中华儿女动容的存在。

暮色逐渐下沉,已经进入春天的舟山又开始下起了春雨,人们在舒适的落雨声中,睡得很安稳。突然,一辆刑车从定海城的西边方向驶向东门,一路上惊扰了好些人的美梦。

车停在了关东郊大洋岙竹林,一群举着枪杆的日寇把车斗上的13个人赶下车。

“哒、哒……”一阵响声彻底打破了海岛的寂静。

倒在血泊中的13个人里,有一名看得出来十分年轻的小姑娘。她的头发很凌乱,衣衫破碎,脚上的鞋子也不知道掉落在了哪里。她的胸膛布满着弹孔,血液近乎浸染了全身的衣服,谁人看了都觉之揪心。

一个如此年轻的姑娘,怎么就死得这么惨呢?她到底又是谁?

她叫杨静娟,一位14岁就已经懂得家国大义,开始奔走于抗日宣传工作中,乐此不疲的革命者。她每天都在期待着,我们将侵华日军赶出中国的那一天,可谁知她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天,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41年3月8日的深夜,随着那一阵阵枪声逝去,时年17岁。

1924年,她出生在浙江舟山定海城关,小名阿花,家境十分优越。父亲在英国人所开的一家洋行工作,每月领着不错的薪水。母亲出自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所以,杨静娟很小就开始读书习字,7岁就能诵读很多诗书。毫不夸张地讲,杨静娟就宛如那个很多人都还吃不起饭的时代中的千金大小姐一样,无忧于吃,无忧于穿,还能接受良好教育。

然而,上天并没有让她一直享受这份恩宠。父母和两个妹妹的相继染病离世,使得她在9岁那年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只得寄居于伯父家。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原本在家中备受宠爱的杨静娟,逐渐养成了坚毅不屈的性格。

伯母很不喜欢这个侄女,不管静娟如此听话懂事,还是换不来她一刻好言相待。从寄居他们家开始,静娟每天早上起来,都必要扫完地、劈完柴、洗完衣服,才能去上学。因此,她哭过无数次,甚至在梦里都在哭喊着找父亲,找妹妹。

身体上的累,静娟一直都在咬着牙坚持,想着只要自己的长大了,就可以逃离这个家了。可后来伯母竟然连他上学都不允许了,这也彻底让静娟意识到,柔弱和泪水不能改变任何事。她开始和伯母讲理,告知她自己一定是要上学的。伯母是个没读过书的人,所以讲理是讲不过静娟的,便只好让她继续读书。

从此后,原本读书就已经很刻苦的小丫头更加努力,备受学校老师们的夸赞。她所读的学校校长名叫沈毅,和私塾中的先生很不一样,他不仅让学生们读传统文学,还会给学生们传递新思想。也是在他的熏陶下,静娟懂得了女子也该获得公平,也可以走向社会的道理,这些都为她投身革命铺上了一层地基石。

1938年,杨静娟已经14岁了,较于初到伯父家时的唯唯诺诺,受了委屈只能往肚子里咽的时候,如今的她已经勇敢了很多,坚强了很多。也在得知日军在卢沟桥滋事后,内心的革命火种越燃越旺,只是缺少了一个机会罢了。

小姑娘,进来吧! ”刚搬来和静娟伯父一家成为邻居不久的一个年轻女子,原本正在屋内教读一个小女孩儿读《三字经》,发现杨静娟站在屋外后便让她进去。杨静娟一脚迈过门槛,径直走向她们身边。

或许是平日里见得都是伯母那样,看谁都不顺眼,都一脸嫌弃的神情,所以杨静娟一看到那个微笑着看着她的女人,内心就觉之非常亲切。两人很聊得来,一来二去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杨静娟经常跑去她们家,找她谈心解闷。那个女人也很有耐心,会给她讲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还会借给她很多书看。不过,这些书中大部分都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

这个女人是谁?为何独自一人带着小女儿定居定海城,还给一个才十来岁的小姑娘,传递革命思想?到底是何居心?

吴冠玉

女人名叫吴冠玉,来自上海,是一名地下党,时任定海城区支部书记。为了掩人耳目,才带着5岁的小女儿以普通家庭妇女为掩护,住在了普通居民楼里。从搬来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爱学习,且勇敢的小姑娘了。于是那一句“招呼声”,也将杨静娟拉进了革命路上。

1939年6月23日,定海城沦陷,整座城都被笼罩上了一层乌云。杨静娟无法再去学校,便跟着吴冠玉一起创办妇女识字班,小小年纪的她成了大家的小老师,整日只为授课,抗日宣传而忙碌着。

定海区沦陷

同年10月1日那天,杨静娟站在了党旗下,右手齐眉高举:“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刚满15岁的杨静娟在吴冠玉的介绍下,光荣入党。为了更好展开工作,她有个新的名字,叫做杨芳琴。

入党之后,杨静娟依旧主要负责的是宣传工作,还担任过定海城区的中共妇女支部的宣传委员。但后来,随着党组织将工作重点放至农村后,她递交了调往农村工作的申请,便去到了白泉后岙一所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发动群众投身抗日运动中。

这期间,杨静娟能干到让大人们刮目相看,纷纷赞叹她完全不像个十几岁的姑娘。村舍、田间,只要可以做宣传,杨静娟都不放过。下雨天不好做宣传时,她就带领大家学唱革命歌曲,给大家讲她在学校里、书刊里了解到的抗日故事。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悄然间撒下了更多革命种子。

“不好,有情况!”1941年2月23日的深夜,原本只是想打开窗户听听雨滴声的杨静娟,一开窗就听见了狗吠声。觉得有情况的她,立马打开了后门将另外两名同志推了出去,让他们往山上的竹林跑,不要回头一直跑。

“嘭——”敲门声越发急促,杨静娟手里也在不停地将文件撕碎,往火里扔。

很快,木门就被一脚踢开了。果然不出杨静娟所料,是伪警察特高课长毕继承带着一群特务闯了进来。

毕继承一脸坏笑,对着杨静娟说道:“杨小姐,总算抓到你了啊! ”然后让人把她绑起来带走了。

被关押到伪警察局的杨静娟,不仅被几个汉奸轮番审讯,连日军军官司令中津都来了。汉奸们的惯用招数,必然是先好言相劝,说的话无非就是“只要你肯投降,未来必然有好日子过 ”这些话。

可既然敢于投身革命,哪个共产党人会轻易投降呢?敌人没了招,只好搬出各种刑具。

老虎凳、烙刑、电刑、用钳子拔掉她的指甲…… 近乎当时的日军能够想到的刑罚,都曾加身于杨静娟。可始终,这个17岁的小姑娘不曾低过一次头,反而一直在怒骂汉奸的愚蠢,嘲笑日军对共产党人的轻视。

十多天过去了,杨静娟依旧摆着不肯屈服,日寇彻底没了招,只有以死相逼。

据目击者回忆,那天的刑场上,除开杨静娟外,还有12名抗日战士。为了让杨静娟开口,日寇每杀掉一名战士,就问她一次愿不愿意招。可见敌人在那时候,都还在幻想着革命战士们因为怕死,而甘愿当卖国贼。

终究是日寇低估了杨静娟,直到把枪朝着她时,她的脸上都不见丝毫畏惧,反而怒视着日寇,那眼神像是能吃掉人一样。

“哒哒哒——”接连好几枪,杨静娟的胸膛被打穿多个洞,倒了下去,年仅17岁英勇就义。

英雄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可她的精神却如松枝一般万古长青!她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革命篇章,向世人证明了女性也可以撑起半边天,也可以载入史册,供后世人缅怀!

致敬杨静娟烈士!愿来世的你,享受的尽是世间繁华!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