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励巾帼】像共产党员那样去生,去死 ——记革命烈士姚爱兰

来源:澎湃 政务:南京妇联

当我走进南京晓庄学院校史馆时,总会被墙壁上那一张张稚嫩而青春的脸庞所感动,耳畔也会情不自禁地回响起晓庄英烈们的铿锵誓言。

晓庄师范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时值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时,陶行知带领着晓庄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字之忱,传播革命的火种。他们为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探求中国教育的新路披荆斩棘、不断前行。

姚爱兰

年轻的姚爱兰就是其中一员,她用她的行动践行了“我要像共产党员那样去生,那样去死”的信仰。

1928年夏天,16岁的姚爱兰在祖父的带领下来到了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姚爱兰是独生女,亦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她那思想开明的祖父一心想让孙女上“洋学堂”。听闻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姚爱兰的祖父慕名带着孙女来到晓庄。而校长陶行知对于这个略带稚气和腼腆的姑娘也很是喜欢,姚爱兰就这样成为了晓庄学院的一员。

晓庄学生在学习科普知识

彼时正是1928年的夏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过去一年。晓庄师范秘密成立了共产党、共青团支部,党团员活跃在校内各个组织中,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课堂上讲授革命道理,姚爱兰听了深受启发。年轻的她嗓子清亮,唱歌动听。石俊、叶刚常常带着她到中心茶园为农民唱歌。她唱的《锄头舞歌》《镰刀舞歌》,农民特别爱听。姚爱兰美妙的歌声飞过秀丽的古城,将解放的思想传递到了大江南北。

1929年初,陶行知倡议组织了“晓庄剧社”,姚爱兰跟随剧社到各地巡回演出,通过热烈而又充满激情的表演宣传着他们的思想。她和伙伴们一起深入角色,每次演出都催人泪下,让人赞不绝口。

此时的姚爱兰,已不再是刚进校时那个腼腆的小姑娘,因为这一年,她光荣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她在晓庄这个学堂里日益成长,阅读革命书报,进行革命活动,更在思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回首历史,我们回到1930年的4月,因为声援和记工人游行活动,晓庄师范惨遭反动当局查封,师生们被迫转移。起初,姚爱兰坚持留校斗争,直到祖父赶来,才硬把她接回家。在家中,姚爱兰听闻国民党反动军警大肆搜捕晓庄师范的进步师生,十分担忧,想要赶回学校看看情况,家里人却死死拉着不让她走。她将担忧融入一封封信中,向在南京的同学打听消息,信却落入了国民党特务手中,引来了敌人的抓捕。

姚爱兰被捕地

姚爱兰被捕了,但她没有放弃斗争。当押送她的小火轮行驶到黄天荡附近时,姚爱兰骗特务打开手铐,乘其不备,纵身一跃,奋力游向江边。特务们慌了手脚,残忍地拿起带钩的长竹蒿,将她敲晕并钩上了船,又把浑身是血的姚爱兰手脚都铐住。

上岸时,姚爱兰的衣衫早已被献血染红,她拖着沉重的脚镣,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面对群众的围观,她继续怒斥国民党,高呼口号,她的勇敢无畏,感染了所有沿途的群众。

如此怒放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930年9月17日。一辆囚车将姚爱兰押到雨花台,年仅18岁的她,在那一日,从容就义。

姚爱兰的慷慨赴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晓庄人为国家存亡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晓庄精神,更是时代精神!

斗转星移,现今,身为晓庄学子的我们虽然不能像先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会在他们的精神引领下,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而做出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这是晓庄学子前进的方向,更是时代赋予晓庄学子的伟大使命!

“像共产党那样去生,去死!”姚爱兰烈士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晓庄人也依旧在走在这前途光明的路上。

回望来时路,启航新征程。让我们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担当,以行动建功新时代,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巾帼传承先烈志

思想解放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