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有条大街叫一曼街,2550米长的街旁,栽植着哈尔滨市花丁香树。一曼大街的丁香,有红丁香、紫丁香、白丁香等。瞧那丁香,看似外表柔媚,但她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春天里,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开初,一个个淡紫或肉红色的小花蕾,酷似含苞待放的倒挂金钟。三、五个一簇,掩映在繁枝密叶间;而后,丁香花绽放时,则是满树着红点紫,犹如一抹淡淡的彩霞从天而降,呈现出一种朦胧的诗意之美,飘散出一种醉人的清幽之香。深秋,浓绿的叶子久久不肯落下;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又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望着殷红、淡紫、洁白相间的丁香花,她那“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的坚韧,顽强的精神,不正是女烈赵一曼精神的写照吗。
赵一曼1905年 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父亲李鸿绪曾花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后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母亲兰明福,操持家务,共生六女三男,一曼排行为七。 1913年 8岁,入“私塾”学习,成绩良好。 1918年 13岁,父亲逝去,由封建思想严重的大哥李席儒和大嫂周帮翰管家。
一曼的大姐夫、革命青年郑佑之把当时的新思想带到了白杨嘴这个距离县城一百二十多里的深山沟里。郑佑之也是宜宾县人,任柳家乡高等小学校长。他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和发展团的组织工作,经常给一曼讲述革命道理,启发她觉醒,帮助她冲破剥削阶级思想的羁绊和封建家庭的束缚,还把《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送给她阅读。一曼被这些新书报吸引住了,她接受了新思想,眼界扩大了,渴望了解更多的革命道理。但管家的大哥大嫂却反对一曼阅读新书报。他们趁一曼不在屋时,把这些革命书刊搜出来,一把火给烧掉了。
一曼在家里自学受到哥嫂的限制,想离家到宜宾城里进学校读书。她向哥嫂提出后,遭到他们的反对。一曼忍受不了封建家庭对她的束缚,在郑佑之的帮助下,她把自己受压迫的苦痛写成一篇文章,题为《被兄嫂剥夺了求学权利的我》,用一超的笔名,发表在向警予主编的1924年8月6日出版的《妇女周报》上。她在文章中写道:“我自生长在这黑暗的家庭中十数载以来,并没有见过丝毫的光亮,阎王似的家长哥哥,死死把我关在那铁围城中,受那黑暗之苦。”“我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极想挺身起来,实行解放,自去读书。奈何家长哥哥专横,不承认我们女子是人,更不愿送我读书……请全世界的姊妹们和女权运动者,帮我设法,看我如何才能脱离这个地狱家庭,如何才能完全独立?”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发表后,受到许多革命青年的声授和支持,当地团组织也同她建立了联系。在大姐夫、中共四川省委川南党组织的创建人郑佑之开办的新学堂里学习,受到深刻影响。1923年 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宜宾县白杨嘴成立团小组,赵一曼任组长。这是四川第一个农村女青年团组织。1925年10月26日,白花镇成立了团支部,赵一曼随后被选为团支部书记。12月24日,“白花镇妇女解放同盟会”成立,赵一曼任文书,实际负责全部会务工作。“妇女解放同盟会”,会员很快达到180多人。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被编入政治女生队一区队,开始了正规化的军事生活。
“四一二”事变后,蒋介石策动夏斗寅勾结四川军阀杨森向武汉进攻,形势严峻。军校生编成中央独立师,由叶挺率领西征。正住医院的赵一曼获此消息,立即跑回学校,经再三要求,被编入战地宣传队。西征学生队返回武汉后,许克祥、汪精卫相继叛变。学校共产党组织及时疏散党团员。宜宾同乡段福根换上花旗袍前来苦劝赵一曼一同回家。可赵一曼对段福根说:“我决不回头,我要战斗下去。我不相信革命就这样完了,共产党就这样失败了。你回去转告我二姐和大姐夫,请他们放宽心,我要在原来的路上继续奋斗下去!” 赵一曼被编入东征讨蒋教导团,连夜开拔九江。途中,她病倒了,不得不脱下军装,隐蔽在老乡家里。
1927年8月,赵一曼化装成逃难的农妇,乘船去白色恐怖中的上海。不久,党组织派遣赵一曼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9月的一天凌晨,赵一曼等40多位青年登上去苏联的商船。赵一曼所在组的小组长是湖南籍的共产党员陈达邦。因为晕船而昏迷、呕吐的赵一曼,得到陈达邦的精心照顾。进入中山大学后,赵一曼与陈达邦常在一起学习、散步、谈心,逐渐他们都爱上了对方。经中共旅莫支部批准,1928年4月,赵一曼与陈达邦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
课业劳累,肺病复发,加之怀孕,赵一曼体力难支,决定回国。党组织批准了她的请求。她同陈达邦在莫期科分别时,她怀孕已4个多月了。为了照顾她,陈达邦建议,与她一同回国。她认为夫妻离别事小,求学事大,劝莫作此想。1928年10月,赵一曼离别丈夫,踏上归途。回国后,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出了“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派出了大批优秀干部奔赴东北,以加强抗日斗争的领导力量。赵一曼主动向党组织要求上前线参加“反满抗日”的斗争, 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被派往东北,走上抗日斗争最前线。
赵一曼在前往东北时,拿出在宜昌与儿子合影的照片,对着宁儿的脸蛋亲吻。将这张极珍贵的照片寄给了她好友郑双璧大姐,请她在以后时局太平时将照片转交给二姐李坤杰。赵一曼在信中还告诉亲友:此次去抗日前线,万一再也不能回来见到亲友,请亲友们带上这张照片,去宜昌寻访当年救济过她们母子的宜昌工人夫妻,也请亲友们用这张照片去联络丈夫陈达邦和宁儿。
1932年春,赵一曼到了东北沈阳,先后在大英烟草公司和纱厂做女工工作。半年后,中共满洲省委迁到了黑龙江省的重要城市哈尔滨。她来到了哈尔滨,被分配在省委领导的省工会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1933年10月,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
为了掩护党的组织和保护自己,她按组织决定与满洲省总工会书记老曹(黄维新)结为假夫妇,组成“家庭”。据方未艾老人回忆在哈尔滨时的赵一曼:“她着一身古铜色的西式衣裙,穿一双深褐色的高跟皮鞋;她坐在一条长椅上,一只手拿着打开的手提包,对着里面的镜子,一只手拢着鬓边的短发,黄色微白的脸颊泛起微笑。她给人最初的印象很像书香门第的小姐,有一种高贵飘逸的风度……”
1933年4月2日,一个姓孙的日本警备司令部警备营的营长,穿着便衣上了一辆电车,不买票还把售票员拉到宪兵队毒打了一顿,当这个售票员被抬回车队时已被打得半死。电车工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提出要罢工,抗议这一暴行。赵一曼与老曹及省委其它同志坚决支持和领导了哈尔滨市电车工人大罢工,电车厂的党团员和工人积极分子组成了罢工委员会。
这天深夜,赵一曼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她刻蜡版,印传单整整忙了个通宵。第二天天刚亮,她就和工人们一起上街宣传,讲演。赵一曼气愤地对大家说: “警备司令部的人坐车不买票,还打人,真够凶的! ”她带着人群从一个车站走向下一个车站,她边走边向群众讲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日伪勾结压迫工人,使工人们无法生活的事实。人越围越多,队伍越走越长。赵一曼从工人手中接过一张正在传递的传单,高声朗读起来: “同胞们,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北国土,把我们像奴隶牛马一般看待……。 ”这次罢工一直坚持了两天半, 战胜了敌人的威胁、利诱和欺骗,迫使日本领事馆最后不得不表面接受了工人提出的保护工人生命安全,赔偿医疗费,惩办肇事凶手等条件. 取得了胜利。
赵一曼当年领导哈尔滨市电车工人大罢工的旧式有轨电车“一曼车” 外观保存仍比较完好,在车内布置了赵一曼烈士事迹展览。已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专门的房子里供作纪念。
1933 年4、5月间,满洲省委派赵一曼到两次到海伦县巡视工作,赵一曼领导当地游击队二百多人,一仗击溃伪自卫团五百人,击毙伪“团总”,推动了哈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赵一曼在军事斗争方面的才干开始为人所知。如果不是“北方会议”后满洲省委要求各地继续进行“土地革命”,导致海伦游击队失败, “枪法精确、斗志高昂”的赵一曼很有可能比赵尚志更早在北满打出一块游击根据地来。
海伦游击队溃散后,赵一曼回到哈尔滨。1934年4月,哈尔滨市地方党、团组织遭到破坏,满洲省总工会书记老曹被捕牺牲,赵一曼外出送信侥幸得免,处境十分危险。不久,经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和她谈话后,赵一曼根据组织的决定,告别了挚友,离开哈尔滨。坦然自若地随即奔赴抗日游击区,到珠河县(今尚志县)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特派员、道北区委书记。从此,赵一曼走进了哈东抗日游击战场。
赵一曼到珠河县(今尚志县)后,任县委常委、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她住进滨绥铁路南的三股流地区,同妇女们一起纺线、搓苞米、做饭、做军鞋、站岗、放哨,给游击队送给养、送情报。一次,党组织通过关系在城里买了一批枪弹,难以运出。赵一曼便与一姓沙的姑娘化装进城,用油纸、油布严密包裹好枪弹,将其置于粪车内,灌满粪水,她和沙姑娘装作赶车人。鬼子、伪军嫌粪臭而免予搜查,这样,她们顺利地进了山。
县委雷炎同志欲夺敌哨所的枪,苦于无计。赵一曼得知后经过仔细调查,制定出实施方案。一个黑夜,雷炎率游击队员,腰系灌了水充了气的气球,向哨所进发。接近哨所时被敌发现,他们蹲下佯装解大便,同时按搓气球,发出“嗤嗤啦啦”似拉肚子的声响,趁敌哨兵一转身便群起扑上去将其干掉。赵一曼带部分队员作接应。将夺下的枪械迅速转运。他们一连拿下几个哨所,将夺得的枪支弹药武装了新建立的第二游击大队。
道北区是珠河两大根据地之一,作为区委书记,打仗和动员群众支前的任务都很繁重。赵一曼克服各种困难,从当地农民会里挑选出三十多个青年,组成了以她为首的珠河道北农民游击连。他们保卫地方,肃清游击根据地内的汉奸走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并为主力部队输送兵员、补充主力,同年秋,一度参加抗日联合军的“黄炮队”叛变。他们窜到根据地后,即遭到游击连有力抵抗,受到沉重打击。
1934年9月28日,省委巡视员给满洲省委的报告中说:“道北一般比道南好,特别是五区一带,几个月来的工作比较深入,相当地巩固又相当发展。农民自卫队有3000多人,那面群众也比较团结……”对赵一曼所直接参加并领导的珠河道北地区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
由于工作紧张和生活艰苦,赵一曼的身体受到了损害。同年初冬,她旧有的肺病复发了,又得了胃病,脖子上长了一个疮,使她疼痛难忍,只得到游击队的流动医院休息治疗。 1934年12月,大批日伪军对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层开冬季“讨伐”。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加紧搜索我后方医院所在地四方顶子和苇塘沟一带。为救区委宣传部部长周伯学被捕。被捕期间,赵一曼对伪军连长进行抗日宣传。伪军连长被赵一曼的凛然大义的言辞和视死如归的行动所深深感动。后经商会担保,他将赵一曼交给与我地下党有关系的乌吉密商会,并十分钦佩地对商会的人说,共产党有人才,她讲的道理实在感人,每个有灵魂的中国人都不能不服。
1935年2月, 赵一曼被任命为珠河县铁北区委书记。她继续在游击根据地从事党的地方工作,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以支援、配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由哈东支队扩编而成)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赵一曼与群众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因她十分消瘦,老乡都亲切地称她为“瘦李子”。被毛泽东命名为中国“八大妈妈”之一的吕老妈妈名叫梁树林,她女儿吕凤兰(已经82岁)与赵一曼有过接触。当年,赵一曼是她母亲的“干女儿”,吕凤兰称赵一曼为姐姐。一提起赵一曼,吕凤兰老人就有些激动起来……
“姐姐长得很漂亮,妈妈见姐姐不像农村妇女,就为她找来一件偏襟上衣和一条大肥裤子,又为姐姐扎了一个疙瘩髻。姐姐长得很白,妈妈就不让她洗脸,后来又给姐姐抹锅灰。”
一次,吕老妈妈挎着一筐鸡蛋和赵一曼去老乡家做工作,被日本鬼子碰到。日本鬼子问赵一曼是谁。因为赵一曼是南方口音,怕暴露身份,吕老妈妈急中生智,说赵一曼是她刚认的干女儿,是个哑巴。“尽管姐姐(赵一曼)只比妈妈小一岁,但从此以后,姐姐就认妈妈为干妈,并‘妈妈’‘妈妈’地叫了起来。”吕凤兰老人深情地回忆说。赵一曼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能文能武,胆量过人。她腰里常别着匣子枪,带领模范队、青年义勇军与敌人作战。一天,一队日本兵到珠河县铁北关门嘴子一带“讨伐”,赵一曼研究后,决定打伏击。她把队伍带到敌人必经的山路旁,埋伏在树丛中,当敌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伏击圈时,赵一曼大喊一声: “打”!快枪、土炮一起开火,敌军官顿时落马,敌人乱作一团。游击队员猛扑杀敌,一举消灭十多个鬼子,缴获20多支枪,取得全胜。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营长张连科率营驻侯林乡,遭两团日军包围,情势危急。赵一曼得知即率30多名自卫队员,高举“哈东游击队”大旗,深夜赶到侯林乡直抵敌后,冲进敌指挥所毙敌指挥官于梦中,集中火力从北向敌冲击。敌误认为赵尚志主力赶到,在腹背夹击中慌忙逃窜,张营长等借机发起猛攻,不仅安全冲出了重围,还俘虏了不少敌人,反败为胜。
从此,“瘦李子”的名声在群众中更为响亮, 先是在珠河根据地,后在整个哈东游击区,都传说赵一曼白马双枪英勇杀敌的故事, 群众都称赞她是“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文武双全的女指挥。” 赵一曼的威名也使敌人闻风丧胆,在日伪报纸《盛京日报》、《大北新报》和《哈尔滨日报》等相继用显著标题惊呼:《共匪女头领赵一曼,红缨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 “‘共匪’女首领赵一曼,红装白马奔驰于丛山密林,投身于抗日反满运动”。敌人还登报悬赏捉拿她这个“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
1935 年7、8月间,敌人调动大批日伪军对珠河游击根据地进行空前的“大讨伐”。在这种情况下,珠河中心县委于9月10日召开会议,作出《目前哈东政治形势与我们任务的决议》。决定由赵尚志率领第三军主力离开珠河,去松花江下游汤原等地开辟新游击区,同时留下部分队伍在珠河游击根据地坚持斗争。据此,第三军二团大部随主力去汤原,其余部吸收珠河五区模范队、青年义勇军编成新二团留守游击根据地。由王惠桐任团长,赵一曼以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的身份兼任新二团政治委员。在反“讨伐”斗争中,赵一曼、王惠桐率领新二团在珠河游击地与敌军进行数次血战。当时天气渐冷,战士衣着单薄,他们经常风餐露宿与敌人作战,有力地策应了赵尚志所率三军主力部队的活动。
战士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政委。战士们都知道,政委在城市里读过书,住过上海,到过莫斯科,为了抗战,为了革命事业,她现在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吃包米窝窝,吃野菜,和同志们同甘共苦。同志们不光把她看成指挥官、党代表,更把她当成自己的大姐姐。行军住下来大家围着她,听她说故事。她向同志们讲十月革命,讲列宁,讲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她是那么和蔼可亲!在一次袭击日寇的战斗结束后,小通讯员送给赵一曼一只粗瓷大碗。因为赵一曼早就把一个有柄的洋瓷缸送给了新战士。开饭时,通讯员用这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大碗高粱米饭,他心想:“这下子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艰苦抗日的抗联部队,多少个月来,都是吃野菜、挖草根,甚至摘橡树子压成面来充饥。他们虽然手边还有些乡亲们冒着危险从山下背上来的粮食,但这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也是嘴边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着这满碗饭,不禁为英雄战士的艰苦精神和阶级友爱感动了。等人不防的时候,赵一曼端着碗悄悄把饭又倒在锅里,自己亲手盛起半碗野菜粥。炊事员老李看到后,没有吭声,可是两只老眼涌满了泪花……。第二天开饭时,赵一曼又没碗了,急得小通讯员直叫:“我说我的政委同志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呀!”赵一曼笑着低声说:“可不见得,革命的饭碗一辈子也丢不了!” 后来,这只粗瓷大饭碗成了战士们的菜盆了。(赵一曼身前用过的这只粗瓷大碗现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是我军历史上“第一”的珍贵文物之一。)
1935年10月,珠河根据地遭到完全破坏,形势十分严重。敌人日复一日,拉网般地在道北和道南反复“讨伐”。11月14日,赵一曼和新二团团长王惠同带领50多名战士到了铁北五区左撇子沟附近,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慰劳。混在群众中的坏分子朱景才偷偷跑去向敌人报告。次日清晨,日军横山部队炮兵一部、岗田正木部队预备队一部、吉田部队一部及伪警察部队第三中队共300多人,分三路扑向左撇子沟。
1935年11月15日上午十时左右,新二团在铁道北春秋岭被敌人包围。,赵一曼和团长王惠同随即指挥部队抢占南山有利地形,与敌人血战。我军人少,弹药不足,但在王惠同、赵一曼指挥下英勇顽强, 持续六个多小时,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个进攻,击毙横山部队机关枪队队长古谷清一大尉、小队长芹泽、特务曹长户一等兵等日伪军30多人。终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 新二团蒙受很大损失。
夜幕降临, 敌人暂时停止了进攻,在山头点起一堆堆的篝火。赵一曼和王惠同商议,决定趁黑夜带余部突围。赵一曼看了看众多的伤员,心里十分难过,要带着这么多伤员一起突围简直太困难了。她考虑了一下,坚定地说: “给我留下一个班的人,我负责掩护,你带领部队和伤员突围! ” “那怎么行!不能把你留下,你是女同志,我来掩护!……”王团长果断地说。赵一曼严肃地说: “没有时间再争论!什么男的女的! 谁说女同志就不能打掩护!你的责任是把部队带出去!快走! ”
赵一曼叫同志们在山前山后点燃一堆堆篝火,把敌人吸引到自己这边。她把身边仅有的十几个战士召集起来,布置了掩护的任务后,坚定地说: “一定要掩护同志们安全撤退! ”四周的枪声,手榴弹的声音骤起,敌人又开始进攻了。赵一曼带领战士们向敌人猛烈地还击,突然她感到自己的肩膀一热,知道这是负了伤,她顾不得包扎,猛然跃身向敌人投去最后一颗手榴弹,然后纵身跳下山崖。敌人越逼越近。赵一曼左腕负伤,她咬紧牙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群,随即滚下崖去。
在山沟里,苏醒过来的赵一曼挣扎着往前爬,先后与负伤的战士老于、16岁的妇女会员杨桂兰、交通员刘福生碰在一起,互相搀扶着走进一间窝棚。几天后,一汉奸进山发现冒烟的窝棚,于是带领日本搜山队包围上来。老于刚出门,就倒在了鬼子的枪下。赵一曼冲出扶起老于,她左大腿中弹,血流如注。她坚持向敌人射击,终因流血过多而昏了过去。敌人捕获了赵一曼与杨桂兰。
从哈尔滨赶来的日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见赵一曼生命垂危,便连夜审讯。他抖动着鞭子吼道:“起来!”赵一曼坚毅地抬头轻蔑地看他一眼。大野用鞭梢戳赵一曼的伤口,她毫不作声,射出愤怒的目光。
第二天,大野通过调查,获悉赵一曼是把以珠河为中心的3万多农民组织起来的领导者,即报告哈尔滨司令部。宪兵队来珠河解押赵一曼,赵一曼表示:不放杨桂兰,宁死不去。杨桂兰终于获释。
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泼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据敌伪档案记载,日本宪兵为了逼迫她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刑讯前后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其中就包括电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
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1日,敌人将赵一曼押往珠河县。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第二天清晨,赵一曼下了火车,上了敌人事先准备好的马车。与赵一曼并行的,还有和她一起被俘的战友周伯学。两人戴着手铐和脚镣,分别上了两辆马车,一起游街示众,一起慷慨赴死。马车在大道上缓缓前行,两侧各是一队日伪军警,个个端着刺刀,一脸杀气。老百姓中有人认出了赵一曼,人们一边轻轻地喊起她的绰号,瘦李子!一边流下泪水。
赵一曼迎着晨风,迎着漫天的霞光,撑起伤痛的身体,端坐在车上,用嘶哑的嗓音唱起了她最喜欢的一首法国歌曲《红旗歌》:
民众的旗,血染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高高举起呀!血红的旗,誓不战胜,终不放手。牢狱和断头台来就来你的,这是我们的告别歌!
在珠河县小北门外,赵一曼和战友一起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毫无惧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烈士的鲜血沁入北国的黑土地,滋润美丽的丁香。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人为纪念将她,把东北烈士纪念馆(曾经的伪满警察厅)门前的街道命名为一曼街。赵一曼塑像就屹立在右边不远的广场,旁边是继红小学校。
1948年,珠河县民主政府将赵一曼被捕地更名为一曼村,同时一曼村也是原赵一曼开展抗日工作的主要活动地区——珠河县铁北区的候林乡所在地。1984年县民政局按原有形象,拨款复建了赵一曼烈士被捕地的原状,并设石碑一座。2007年省发改委立项,在赵一曼被捕地建占地面积为60万平方米的赵一曼纪念园,项目总投资951万元,由尚志市旅游局承建,2008年9月竣工。
2010年,赵一曼纪念园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62年4月9日,郭沫若为赵一曼题写了一首诗篇: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手,珠河亿载漾东风。董必武题词:“革命潮声杂鼓鼙,宜宾儿女动深闺。焉能照旧营生活?奋起从军弁易笄。北伐旗开胜未终。叛徒决策反工农。招来日寇山东阻,民族危机迫再逢。北去南来党命御,不因负病卸仔肩。工农解放须参与,抗日矛头应在先。抗倭未胜竟成俘,不屈严刑骂寇仇。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宋庆龄题词:“赵一曼烈士为抗日坚贞不屈。”陈毅题词:“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聂荣臻题词:“赵一曼同志早在二十年代就参加了我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斗争,并为民族解放献出最宝贵的生命!表现了中华女儿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她的伟大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毅不拨开拓前进,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不息!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何香凝题词:“女中模范”。朱德元帅题词:“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1986年8月2日,陈云题词:“抗日英雄赵一曼革命精神不死!”
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推出电视文献纪录片《巾帼英雄——赵一曼》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