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郧西:白莲教王聪儿蒙难地

来源: 彭鲁的博客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在元、明两代,白莲教曾多次组织农民起义。流传到清初,又发展成为反清秘密组织,从而引发嘉庆年间川楚教乱。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当时白莲教的最高辈份首领宋之清、刘之协,邀集湖北、陕西、四川三省分支教首共商大计,约定次年春节三省同时举义,奈事机不密,三省教首、骨干一百多人全部被捕遇难,仅刘之协一人得逃。清政府便以邪教为名大量抓捕教民,行敲诈勒索之实,这进一步激起了教众的反抗。这其中同时被杀的还有宋之清大徒弟白莲教分支收元教湖北襄阳人齐林,公开身份则为襄阳县总差役,势力极大。故事后齐林大徒弟姚之富承担了酝酿、发动起义的重任。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的白莲教首领秘密商定在“辰年辰月辰日”(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义。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带白莲教教徒因官府查拿紧急,提前起事。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地民众相继响应。三月初十,襄阳地区的教徒按原定日期起事,起义军由三支队伍组成,即王聪儿、姚之富(齐林弟子)领导的“襄阳黄号”(又称齐家营),高均德(齐林师兄高成功之子)领导的“襄阳白号”(又称高家营),以及并不属于宋之清的收元教系统张汉朝、刘起荣领导的“襄阳蓝号”。这三支队伍虽然密切合作,但彼此相对独立。其中姚之富领导“襄阳黄号”推举“师娘”王聪儿做“总教领”(荣誉职衔),称这支部队为齐家营,有部众四、五万人。事实上,在清廷眼中,姚之富才是襄阳起义军的“首逆”。据说白莲教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统治,等级森严。白莲教每一支队伍都是由教首和他的亲友、门徒组成,人数由几千到几万不等。教首掌握这支队伍的一切大权,由他指派门徒分别担任元帅、先锋、总兵等职。
王聪儿即“教首齐林之妻王氏”,清王朝官方文书又称之为“齐王氏”。湖北襄阳人。江湖艺人出身,父亲曾是安襄郧荆道衙内的茶役,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故史载“少孤,随其母,以走解(杂技)往来襄樊”。清人笔记描述王聪儿有一身好武艺,在战场上“骁勇特甚”,看来与她的江湖卖艺生活有关。至于王聪儿何时参加收元教,史无明载。
嘉庆元年三月底,王聪儿、姚之富率“襄阳黄号”四五万人攻占襄阳吕堰驿,杀巡检王奠孙,首战告捷,声威大振。四月初七攻克樊城。六月挥师南下,连克数州县,进逼孝感,威胁武昌。嘉庆二年三月,即襄阳大起义一年之后,王聪儿成为襄阳起义军的首领,与姚之富等分兵三路,攻河南,占陕西。五月由陕西汉中入川在东乡与四川五支义军会合,官军尾随其后,疲于奔命。由于各支义军互不统属,无法相互呼应,遂被清朝军队各个击破。只有王聪儿率领的“襄阳黄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力量逐渐壮大,成为各地起义军中的主力。不久向川东的开县、云阳、奉节一带转移,由巫山进入鄂西巴东、归州地区,并向襄阳进军。起义军重返湖北后,日趋被动。
有必要说明的是,众多文章在介绍东乡会师期间,王聪儿被推举为“八路兵马总指挥”,成为川楚陕起义军最高领袖一事,与史实不符。
王聪儿不仅骁勇,而且有智谋,是个颇有见识的军事领袖。同年十一月,襄阳起义军再度入川,意在吸引敌人南下,以便乘机折回陕南,强渡汉水。但因清军尾追不舍,襄阳黄号和白号按照王聪儿的这个方案,经独山折回陕西,突破汉江,打开通往河南、湖北的道路。三年(1798年)初,遣李全攻西安失利。三月初六日,义军误由陕西境莲花池、两河口入郧西。岂料郧阳守备王正常率官军、乡勇早已在上津境内槐树沟设伏,义军前进受挫而败走三岔河。时义军进退不得,陷于重围。王、姚等见状只好弃马攀援而登上岭高壁陡、悬崖千仞的茅山,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号称“一碗水”的山顶阎王碥(一作卸花坡),居高临下地杀伤清兵无数,战斗异常激烈,清兵不敢冒然上山,只好四面长围。此刻,起义军突围不成,求援无方,败局已定。王聪儿、姚之富等在最后关头,毅然跳崖。当官军在悬崖下的乱尸中找到姚之富时早已气绝身亡。而王聪儿则有一息尚存。清军首领德勒泰在察验问话时,王聪儿弥留之际承认自己就是齐王氏。
此役,仅郧西本地驻军及乡勇战死者即有1400余人,而白莲教义军战死者七千余人,生俘者一千余人也被尽数斩杀于茅山或槐树沟。为表战功,清军于王聪儿英勇就义地而修建的茅山庙至今扰存。孰料,此地却成了游人凭吊王聪儿的场所。
王聪儿虽死,然其余各部转战于鄂陕边域达四年之久,给清廷以沉重打击。至嘉庆九年(1804年),义军被全部镇压。
现郧西上津境内槐树沟一带有闻名的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就义遗址、万人坑、茅山庙、阎王碥、二十四拐等历史文化古迹,有鄂陕闻名的仙姑洞、龙洞岩等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