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姗,原籍湖南衡阳,192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刘道衡,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因对国民党不满而脱党,1920年迁居上海,193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刘丽姗自幼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这时又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父母迁长沙后,她独留上海,在智仁勇女中上学。1937年7 月抗日战争爆发,她随再度迁居的父亲到长沙。
冬天,刘丽姗从长沙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又到临汾,进人民族革命大学学习。一个月后,又步行一千八百里,越过封锁线,返回晋东北的五台山区,被分配到牺盟会做宣传工作。曾演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后来又参加办报;以后又担任大众剧社社长,带领剧社在五台山地区巡回演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曾自编自导自演过《张家店」、《矿工》等剧。1938年11月,剧社路经豆村,目睹该村遭日军大屠杀后的惨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也进一步加强了她不惜牺牲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决心。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日本侵略军也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阎锡山军队抢占八路军三五九旅驻地。这时,灵邱县成立工作组,刘丽姗任副组长,深入村庄发动组织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在工作中,刘丽姗和工作组长王越毅产生了爱情。1939年底,刘丽姗调到灵邱县牺盟会工作,王越毅被派到浑源北山敌占区去开辟工作,那里是“敌后的敌后”,敌人据点林立,昼夜巡逻,环境异常险恶,我方干部随时可能牺牲。因此,王越毅临行前向刘丽姗
提出解除婚约,刘丽姗坚定不移地表示出了对爱情的忠贞:“无论有多大的危险,我永远等着你回来!”
1940年7 月,刘丽姗被调到雁北地委编《新中国报》,同时加人中国共产党。1941年上半年,她到平山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学习,结束后,又去边区《群众报》工作。同年7 月1 日,她和王越毅结婚。婚后,很快分别回到各自的战斗岗位。
为了革命的需要,刘丽姗作好了爱人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的思想准备,鼓励丈夫坚持敌后斗争。她在信中写道:“环境是空前的残酷了,这是我们早已意料到的事情。这是黎明前必然要经过的黑暗,度过黑暗到达光明,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我们尽量争取少付,但在必要付出时,我们也决不会吝啬的……不管环境如何困难,你一定要坚守浑源那块地方,更加勇敢与努力地工作。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坚定性的具体表现。如果敌人没有把我们消灭,那我们就会锻炼得更坚定、更强壮。”
1941年10月,刘丽姗再次调雁北地委《新中国报》社。她既温柔婉静,又坚毅刚强。每到一处,总是和群众打成一片,亲如家人。她常在村里给群众讲文化课,并且诲人不倦。在对敌斗争中,她十分机智勇敢。
有一次,敌人的清乡队放火烧山上的小窝棚,刘丽姗对村长钟少达说:“你们男同志大声喊‘敌人不多,快扔手榴弹’!”这一喊,真的把敌人吓跑了。
1943年10月,她在反扫荡中生了一个男孩。孩子还没有满月,敌人又一次扫荡开始了。她因产后体弱,没有随地委机关转移,而与情报站一起隐蔽在山上。牺牲前一天,她还向村干部们传达地委指示:“抢秋”、“坚壁清野”、“秋耕”,要连夜组织人去干。她说:“敌人不会在这里站住脚的,我们要持久斗争!”她还动员妇女去抢庄稼,并对村妇救会主任说:“万一被敌人抓住,宁死也不能暴露公家财产和我们的人。”牺牲的当天清早,她隐蔽在女儿沟的西沟,敌人翻山过来,她被包围,便从陡峭的山壁往下滚,但还是落入敌人手中。敌人要她跟着走,她严词拒绝,叫她投降,她愤怒地斥责伪军:“你们也是中国人。该投降我们!”敌人威胁她:“你不投降要你死!”刘丽姗大声喊:“死也不投降!”“宁死不当亡国奴!”敌人将她绑在树上,用刀砍,用火烧。她英勇无畏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仅二十二岁。
来自祖国南方的刘丽珊,刚生下孩子就寄养在老乡家,她与敌人周旋在灵邱南山,敌人包围了村庄,将群众全部抓了起来,她烧掉了机密文件,埋好枪支,准备和敌人搏斗,不幸落于敌手,敌人用火烧她,逼她讲出我方的机密,她面无惧色,与敌人搏斗,直到敌人将她投入了熊熊烈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