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余苏林
铁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铁窗内,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正经历着他一生中的至暗时刻。湿冷的监狱里,丧心病狂的敌人用鞭子恶狠狠地抽打着他的母亲,那一声声脆响,那从咬紧的牙齿间滴落的鲜血……成为了他永生不能忘却的噩梦。同样忘不掉的,是遍体鳞伤的母亲紧紧地把他护在怀里,虚弱却坚定地说:“发初,别怕,革命会胜利,我们会自由!”
这位母亲叫罗醒,1901年出生在浏阳大光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组织妇女打倒土豪劣绅、焚烧鸦片、发动反帝反封建暴动,成为了乡妇女联合会委员长。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逮捕、屠杀共产党人,罗醒和当地共产党员自带被褥干粮在大光洞、仁和洞山区秘密组织革命活动,这就是让敌人胆战心惊的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权所在地“双洞”苏区。1929年,一个深秋的傍晚,一名劣绅带着几人闯入了罗醒的住所,将罗醒母子逮捕。一番严刑拷打以再次无果而告终,失去耐心的敌人将母子俩丢到了人间地狱——师警湾监狱。而这已是罗醒第四次被捕,也是8岁的发初第二次跟着母亲入狱。
三尺床榻、五步牢室,湿冷的环境、酸臭的食物,锁链、刑具、铁窗,让他们再次身陷梦魇之境!但一次又一次身陷囹圄,并没有消磨罗醒的革命意志!发初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变得坚强勇敢,他在监狱里当起了“小萝卜头”,每天在男、女监之间传递信息。可哪个孩子不是母亲的心头肉,看着乖巧懂事的孩子跟随自己奔波受难,罗醒心如刀绞、内疚不已。当在狱中结识到有着共同革命理想又同病相怜的战友——毛泽东的弟媳王淑兰时,罗醒不禁掩面而泣:“淑兰同志,革命要胜利,总会有牺牲,但我放心不下发初,如果我牺牲了,请你帮我把他抚养成人,让他继续革命。”同为母亲的王淑兰和罗醒抱头痛哭。
1930年7月27日傍晚,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占长沙,罗醒和被关押的同志获得了新生。她带着发初与王淑兰连夜找到了红三军团。接到归队继续战斗的通知,罗醒知道前方斗争环境极为凶险,不允许她再将儿子带在身边。她强忍泪水,把儿子带到王淑兰面前,要儿子叫“妈妈”,她说:“孩子,妈妈又要去战斗了,今后你就跟着王妈妈,等革命胜利了,妈妈就回来了。”似懂非懂的孩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哭喊着:“妈妈,你别走,妈妈,我不要你走!”听着孩子一声声呼唤,罗醒哽咽着说:“发初啊,对不起,妈妈没能好好照顾你,如果这次妈妈没有回来,今后王妈妈就是你的亲妈妈!我希望你快快长大成人,继承妈妈的志愿,为革命战斗。”
远处传来的枪声,在催着罗醒重上战场,她狠心转身、挥泪而别,而这一次,成为了她和孩子的永别。
罗醒跟随红军回到家乡浏阳,为扩大和巩固“双洞”苏区进行英勇战斗。第二年,反动军阀许克祥的部队伙同地主武装围攻“双洞”苏区,罗醒在血雨腥风中,坚决对抗敌军的“围剿”,不幸第五次被捕,被杀害在浏阳永和大桥河洲上。残暴的敌人用刺刀挑她的胸膛,肢解她的躯体,被禁止收尸的家人,只取了一件血衣入殓。牺牲时,罗醒年仅31岁。
传承红色血脉,循着母亲的革命道路,1938年,更名为“毛华初”的发初来到了延安。看着这个两度跟着母亲入狱、在苏区历经苦难的烈士后代,毛泽东将这位侄儿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般照顾。毛华初也循着伟人的指引,跟随革命队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辗转中国大地,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建党100周年的辉煌时刻,翻开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看到5次被捕,4次入狱,最后壮烈牺牲的“双洞”苏区铁娘子——罗醒,我看到无数革命先烈舍小家、顾大家,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用革命理想大于天的信仰,革命意志不可摧的信念,终于换来了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人民的自由幸福。同志们,凛冬已过,薪火不灭,让我们凝聚新时代力量,以吾辈之青春,护佑盛世之中华。
(撰稿人:余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