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抗日女英雄 宁死不屈

来源:廊坊传媒网
通讯员 张亚杰

烈士陈治

前不久,大城县文史研究学者杨馨远整理资料时,一张充满朝气、年轻坚毅的女子照片从资料袋中滑出。这是烈士陈治的侄女、天津市百货公司退休职工陈孝玲来大城时特意带来的陈治遗照。

陈治(1917—1940),女,原名陈淑贤。大城县里坦镇三街村人。1938年春,参加革命工作,是我党开辟大城抗日工作团主要成员之一。1939年冬,任大城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1940年牺牲。

寻找组织 一心向党

陈治曾祖辈从安国县到大城县里坦镇经营中药材,就此落户。在父亲的经营下,家里药材铺生意不错,陈治从小就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里。她自幼聪慧,性格刚毅。陈治的父母都是开明人士,先后送陈治姐妹就学于教堂学校、昌黎桂贞中学。在昌黎桂贞中学求学时,陈治耳闻东三省人民惨遭日本侵略军的蹂躏,十分气愤,立志唤醒民众,报效祖国。后来,她考入大城女子师范学习。毕业后,就教于李家湾,她每课都慷慨激昂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决定走教育兴国之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城沦入敌手。1938年春,陈治闻听安国一带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就和姐姐辞别父母到那里加入了党领导下的抗日组织。陈治在组织里进步很快,不久就入了党,组织上送她到抗大二分校学习。

1938年10月,为开辟大城抗日工作战场,冀中区党委派出以王济廷为团长,郭庭芝、刘青山等十几名同志为成员的工作团。陈治因在大城长大,党组织特意安排她随工作团回家乡工作。当时,大城境内情况复杂,不少人打着抗日的旗号拉起队伍,这里边既有真心抗日的,也有一些是打着抗日招牌而聚众为匪的。国民党的侯稚琴等人假意抗日,企图瓦解共产党队伍,陈治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向党组织做了汇报。党组织以民族团结大业为重,采取了有理有节的斗争方针,改组了县政府,并把武装队伍掌握过来。后来,侯家父子见抗日形势残酷起来,就溜走了。

忠诚事业 不辞辛苦

白洋桥村昔日是水陆要道名镇,读书的知识分子较多,工作团派陈治等几名干部到白洋桥开展工作。她发挥宣传鼓舞的特长,使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策深入人心。在她的宣传引导下,一大批女青年摆脱世俗的束缚,加入到革命的行列。这里面就有冀中一带赫赫有名的白洋桥“邓氏八姐妹”(邓清、邓泽良、邓毅文、邓巨川、邓义华、邓如箴、邓素贵、邓婉义)以及樊勇(樊桂兰)等女青年,她们先后参加了抗日工作。

1939年l2月,陈治担任大城县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此后,她带领“妇救会”干部走遍全县各区村庄,宣传共产党的民主民生政策以及妇女参政政策,开展妇女解放运动,使广大妇女从封建制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去。通过陈治等同志艰苦深入的工作,大城县一些村庄相继成立了妇女救国会、识字班、自卫队等组织,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加抗日活动。她们站岗放哨,做军衣、军鞋,照顾伤病员,积极执行抗日任务,支持抗日工作。

保守秘密 宁死不屈

1940年4月,陈治带着县委嘱托,来到五区开展工作。当时,五区斗争环境非常残酷,西面、北面是任丘、文安县界,不仅大城的鬼子来扫荡,任丘、文安两县鬼子也来扫荡,五区党政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新的党政组织刚组建,县委要求陈治协助五区党政干部开展好群众自救与抗日工作。一天,她和县里几位同志住进五区西窨子头村,被日本鬼子发现。为了保守党的秘密,陈治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撤退转移,而是迅速隐藏机密文件。等一切安排好再向村北洼地转移,为时已晚,陈治落入敌手。

日军为了获取机密文件,对陈治威逼利诱,许诺重金,陈治不为所动。日军又施以重刑,陈治裸露的肌肤满是伤口,施刑的日军又在伤口上撒盐,陈治晕死过去,日军用凉水泼醒。几次三番的折磨,陈治宁死不屈,没有说出半字。凶残的日军强行灌下凉水,用猎狗拖着满身都是伤痕的陈治疾跑,陈治就这样倒下了,牺牲时残阳染血。

陈治的侄女陈孝玲说,姑姑生前爱党、爱国之情融入血脉,全家在她的带动下一致抗日。

陈治和姐姐参加革命后,她的两个弟弟尚小,她家的药铺被日本人砸了。父亲为生活所迫在里坦镇维持会里当杂工。陈治知道后很生气。一次,她在小邵村开展工作时父亲来看她,她严肃批评父亲,不该给日伪做事,父亲听女儿说得有道理回去辞掉了工作。后来,他的家成为我党一个堡垒户。二区妇救会干部刘孟琴患了肝炎,是陈治的母亲刘文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去抓药,煎药医治,直至痊愈。

陈治牺牲时年仅23岁,我党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妇女干部。她那一心向党的革命意志和热情奔放的工作精神鼓舞着广大妇女自觉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之中。解放后,陈治被列入《中华英烈大辞典》。

编辑:朱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