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事变”前夕,新四军军部准备北移。军部的一些机关干部和部分物资皖南村移到了两溧地区.运输军用物资的船只开到了宜兴扶风。扶风区的群众在区委的领导下紧张地收藏物资。在人群中,活跃着一个中等身材的少女。她大约十八、九岁的年纪,剪着齐耳的短发,红润的脸上滚着汗珠,她就是后村乡党支部组织委员鲁晓梅。
鲁晓梅出身在后村乡一个贫农的家庭。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日子过得十分清贫。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当店员的大哥鲁克强患病回家休养,他的思想比较进步。鲁晓梅在大哥的启发下,开始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一九四O年春,新四军民运干部开进了太塥地区,发动群众组织了农抗会、妇抗会。鲁晓梅和二哥永强一起积极协助民运干部工作,成为抗日斗争中的骨干。
在工作组同志的帮助下,鲁永强成长为扶风区民兵大队排长。晓梅在一九四 O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后村乡党支部组织委员。她白天在田间和别人一起劳动,晚上出没在后村、夏阳、孟桥、任家庄、石滩上一带活动,向劳苦大众宣传党的主张,培养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在半夜里,常常还能看到她只身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的身影。
这年七月,她参加了太隔工委举办的党训班。在训练班简陋的课桌旁,她大眼睛一眨不眨地听着老师讲课,党的宗旨、纪律她牢记在心。她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晓梅家所在的水路头村,离敌人据点不远,随时可能见到敌人扰乱。但鲁晓梅全家把安危置之度外,通宵达旦为他四军搬运物资,比较贵重的东西,都藏入她的家里。“皖南事变”后,她家成了转移新四军干部的可靠的联络点和中转站。她和全家人一起,冒着风险,把新四军干部接到家中食宿,再安全地把他们送上征途。
“皖南事变”之后,敌后斗争日臻尖锐。一九四一年底,县委着手开辟太湖工作。鲁晓梅积极协助组织开展工作,为工作组提供落脚点,使工作组顺利地开辟了交通线。
一九四二年,鲁晓梅改名张惠琴,调闸口区任区委书记。她大胆工作,放手发动群众,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一年,敌人对太拥地区实行大“清乡”和“大扫荡”,宜兴根据斗争需要和上级指示,调整了区委班子。鲁晓梅担任闸口区委组织委员.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她一个弱女户手挟一只小帆布包,单身出没在宜兴的大路和田埂上,联系各支部的工作,开展革命斗争。残酷的岁月,锤炼了这位农家少女,使她成为一名坚强勇敢的革命战士.
一九四三年五月下旬,在地委统一部署下,宜兴县委、武南县委发动群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火烧竹篱笆活动。在漆黑的夜晚,敌人的竹篱笆旁出现了一支手执火把的农民队伍,跑在最前面的,是位年轻的剪短发的姑娘,熊熊的火光把她俊俏的脸映得通红,她是鲁晓梅,敌人的竹篱笆在她的面前化为一堆堆灰烬。
顽固派刘孟根在太隔一带猖撅活动,敲诈勒索,危害百姓。县委决定将刘孟根的部队消灭掉。但他们行踪诡秘,不易摸到他们的准确位置。一次,晓梅在无意中发现了匆匆在大路上行军的刘孟根的部队,便暗中跟踪。到了万石桥杨树园时,刘孟根停下宿营,鲁晓梅刚想去给区委报信,不料刘孟根将此处戒严了。怎么样才能脱身呢?晓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与刘孟根原来相识,便来到刘孟根的住处,说自己路过此处出不去了,请帮个忙。刘孟根不知底细,便派专人将她送了出来。她立即报告了区委书记,并向独立二团报了信。独立二团立即出发,趁刘孟根不备,一举将他的人马击溃。刘孟根狼狈而逃。新四军缴获了二十支步枪和一挺机枪,打击了顽固派的气焰。
一九四四年三月,晓梅担任了闸口区委书记。下半年,她参加了苏浙区党委办的整风学习班。不久,因工作过份辛劳,患了肺病,回家休养,就住在扶风桥西北湾斗里。一九四五年七月的一天,她回家拿东西,同时想和交通站联系工作,不料被伪军特工布置的暗探跟踪。和桥伪军五、六十人包围了水路头村,几十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她,鲁晓梅不幸落入了敌手。
鲁晓梅被关押在和桥。日军投降时,逃跑的伪军把她押解到常州。不久,和桥伪军摇身一变,都成了国民党自卫大队,又将她押回宜兴.伪军里的一个脸带刀痕的营长见鲁晓梅年轻漂亮,色迷迷地走到鲁晓梅身边,鲁晓梅别过脸去不理他。营长用一只肮脏的手端起晓梅的下巴说:“只要你听我的,保你有吃、有喝、……”“呸!”鲁晓梅狠狠地啐了他一口。营长抹着脸,暴跳如雷,又万般无奈。在一九四六年三月,宜兴人民的优秀女儿鲁晓梅,在陈塘桥惨遭敌人杀害。
她那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