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英,1925年出生在江苏姜堰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7岁开始学撑船、下网。幼年时,其母被恶霸地主强拉去当奶娘后被折磨染病而亡,其父在街上卖鱼时被日伪军当作共产党密探枪杀。13岁的高凤英成为冲喜的童养媳。1943年结婚。婚后,丈夫外出拉车,婆婆沿户乞讨,高风英给人家打短工,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挨饿受冻的苦日子。
1944年,南风英的家乡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民主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祖减息运动。她积极带领群众,到恶霸地主家里搞清算,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不久,被大家选为双堡乡妇女主任。1的6年5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向苏中解放区进攻,7月攻占苏中重镇姜堰。她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游击队。
高凤英生于渔家、长于水乡,深谙水性、擅长爬树,机智勇敢,侦查、打仗样样出色。在姜北区队宿营地,时常看到高凤英身影,帮炊事班挑水淘米、给同志们补衣缝被等。每场战斗结束后,高凤英不顾危险撑船将伤员送到40多里外的后方医院治疗。
在姜北区队里同乡的特务长十分关照高凤英,让高凤英倍感温暖。一天深夜,特务长找到站岗的高凤英,劝她一起离开,找个安稳地方过日子,并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两枚金戒指。高凤英再三追问戒指来历,都没有得到答案。她知道,可能是特务长贪污区队的伙食费买的。但高凤英深知一名共产党员,要有优良的作风,不为利益所惑,贪污腐败更是要不得。天一亮,高凤英就向区队长如实汇报情况,并上交了金戒指,特务长也受到处分。
1946年7月,国民党八十三师一部占据姜堰镇,组织“还乡团”建立反动政权,斗争形势日趋尖锐。中共紫石县(今海安县)姜北区委此时召开了区、乡干部紧急会议,动员大家拿起枪.杆子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胜利果实。会上,南风英率先表示要坚持斗争到底,决不后退。她说:“敌人有两条腿,我们有一双脚,敌人人多武器好,我们有千千万万的人民支持,一定能够打败反动派!”
同年秋冬之际,敌人疯狂“清剿”,斗争极为艰苦。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区里决定把身体条件不好的干部和女同志撤到台北(今大丰县)去。高风英说:“树长千年打柴烧,人活百岁土里埋。以前象我们这样二十一二岁的同志不知牺牲了多少。我不到那里去,我要参加区队打游击,男同志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从此,她成为区游击队里唯一的女队员。双堡乡地处姜北区的最南边,离姜堰据点最近,高风英毫不畏惧,白天不能在乡里坚持斗争,就每天夜里回去活动,把传单一直贴到反动地主家的大门上。
8月的一天,姜堰据点的国民党窜到尤家庄抢粮,区游击队决定把敌人打回去。高风英冲到队伍的前面,跃过河堤跳入河。中,手里举枪踩水过河,第一个到达对岸。敌人看到游击队已经过河,丢下抢的东西,挤命往回逃。战斗结束后,同志们都夸高风英勇敢,踩水过河有本领。
1946年,新四军在苏中七战七捷后主力北撤,体弱的干部和妇女同志被转移到安全地区。高凤英坚持留在区队,成为队里唯一的一名女游击队员。战斗中,高凤英总是不顾危险,主动承担困难任务,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8月底的一个早上,高风英和班长等5个人在胡家舍活动,与几十个敌人遭遇了。敌人用3挺机枪向他们扫射。后撤中,他们被一条大河挡住了退路。在紧急关头,高风英坚决果断地说:“你们先走,我掩护!”班长急切地说:“你一个人危险I”高风英决心已下,说了一声:“不要管我!”就利用地形,灵活地向敌人射击。她东打一枪,西打一枪,敌人的火力被吸弓I过来,跟在她后面转。待同志们撤远了.她才边打边退。当敌人发觉只有一个人时,她已经过了河,顺着河北的沟沿跑得无影无踪了。
区队每次宿营,高风英一刻也不肯休息,不是帮炊事班做饭,就是帮同志们洗衣缝被。她还帮助包扎伤员,护送伤员进后方医院。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高大姐”。
在敌人不断“清剿”,不少乡村干部修遭杀害,革命斗争积为艰难的日子里,有个别同志思想产生了动摇。高风英就利用战斗间隙找他们拉家常,并联系自己翻身的事实,语重心长地说:“同志,我们不能吃了果子忘了树I你们过去也和我一样,—分地也没有,全靠做苦工度日,现在分得了八亩地,要是没有共产党来,骨头忙断了,酒壶嘴子磨亮了,也休想买到这几亩田吧?” “我们要下定决心,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坚决不动摇,为革命死是光荣的!” “积极斗争,不一定就牺牲。难道我们这些泥胆子斗不过穿长衫的‘还乡团’?”在高凤英的引导下,同志们树立了信心,积极工作起来。
1947年1月13日,紫石县团和姜北区队分三路伏击前来扫荡的国民党军队。14日中午,部队撤到海安高家垛,不料遭到敌人的包围,至傍晚,部队才冲开一条血路。高凤英在战斗中腿部受伤被安置在一位老大娘家里。敌人两次闯进老大娘家查问,大娘都以“这是我的女儿,被流弹打伤”为由搪塞过去。谁曾想,一个叛徒指认出高凤英,遂将她绑到一个祠堂里进行“审讯”。高风英被敌人反绑着双手,吊在屋梁上,遭皮鞭抽打,直至昏厥过去,一声也不哼。翌晨,敌人将高风英绑在一棵榆树上,用香烟头烫她的脸,高风英的面颊上被烫满了紫红色的水泡。敌人的折磨,没有得到一句口供,得到的只是高凤英仇恨的目光。
高风英刚强不屈,敌人无计可施。15日中午,敌人把她押到高家垛南边的空地上。临刑前,高风英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伤残的身体,巍然屹立,怒视着敌人,敌人懦按地向她连开两枪,又戳了三刀。高风英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年仅22岁。高凤英的遗体,安葬在沙岗乡青墩烈士墓内。
1947年延安《解放日报》在纪念国际三八妇女节的社论中写道:“我们要学习苏中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荣范例,领导广大妇女和敌人作誓死不屈的斗争。”延安广播电台同时播发了高凤英的英雄事迹。1947年秋,新华社记者孙振冒着生命危险实地采访,写出感人肺腑的长篇通讯《女英雄高凤英的故事》。高风英的名字,在人民群众中传诵,为广大妇女所敬慕。
在烈士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女英雄高凤英》的赞歌:“革命英雄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保国求解放,百姓闻之泪雨倾。”
1972年12月,泰县水乡民兵高凤英创作组创作出版《水乡女民兵英雄高凤英》连环画。
2009年高凤英被评为“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革命英雄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保国求解放,百姓闻之泪雨倾。”当地对女英雄高凤英的赞歌一直流传至今高风英的英名,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资料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巾帼英雄高凤英、百度百科 高凤英及网上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