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而刘和珍,正是“三一八”惨案的遇难者之一,年仅22岁。
4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九州清晏景区的“三一八”烈士公墓,来自多家单位的党员干部手捧鲜花,怀着崇敬之情瞻仰了长眠于此的烈士们。
“三一八”烈士公墓是1929年为纪念1926年“三一八”惨案牺牲的47名烈士而建,墓碑坐北朝南,5米高的六角形纪念碑,矗立在60平方米的墓基上,碑身正面镌刻“三一八烈士公墓”七个大字,四周铭刻刘和珍、杨德群等烈士的姓名、籍贯。1971年,“三一八”烈士刘保彝、江禹烈、陈梁的墓碑从北大工学院移来立于北侧。
“三一八”烈士安葬圆明园
1926年3月18日,为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出外国军舰,保我中华尊严,在李大钊同志的领导下,数千爱国人士前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广场请愿,面对手无寸铁的请愿队伍,段祺瑞执政府军警武力镇压,当场打死刘和珍、杨德群等各界人士47人,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陈乔年在斗争中负伤。
鲁迅先生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团体、学校数千人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市民众追悼烈士大会。鲁迅先生作《记念刘和珍君》等文抨击段祺瑞执政府屠杀学生行为,当时梁启超刚做完手术,缠绵病榻之中,仍不忘口诛笔伐。
惨案发生后,迫于舆论压力,段祺瑞执政府明令抚恤死者、医治伤者,3月27日,民国大学校长雷殷提议烈士公墓定在圆明园,“圆明园既是历史上的纪念地,风景亦佳,诸烈士合瘗于此,种种上均为圆满。”
墓园占地约100平方米,1米多高的石砌圆形台基,基座的六面镌刻有何其巩亲自撰写的664字墓表和当时可以考证到的39位殉难烈士姓名、年龄、籍贯、职业。墓表文字慷慨,富于激情,表现了何其巩建立“三一八”烈士公墓的良苦用心。
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除了在“三一八”烈士公墓的烈士外,还有几位烈士长眠于其他地方。在清华大学内“水木清华”北面土山之阴,有一块断碑,是清华学生在1926年从圆明园遗址运来的一根大理石断柱,人们称之为“三一八”断碑,碑座上刻“韦杰三君死难纪念碑”,“本校学生会同人立”。清华同学曾将烈士遗骨安葬于清华园内,之后移至圆明园与“三一八”诸烈士合葬,于是在原墓址竖起断碑。
在北京大学西部化学南楼后面的柏林中,建有魏士毅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魏士毅女士纪念碑”,碑下的三层基座上,刻有“魏士毅女士纪念碑铭”。与其并列而立的是“三一八”遇难烈士黄克仁、李家珍、张仲纪念碑。
在北京师范大学宿舍区的楼群中,建有“三一八”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这是一座1985年3月建成的汉白玉方锥形纪念碑,碑座正面镌刻着“碧血丹心”四个字,还有三位烈士的生平。碑文叙述了建碑缘起。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作为圆明园代表性红色教育景点,在“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前,来自多个学校的师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为英勇无畏的烈士们敬献花圈、齐唱国歌、诗朗诵、宣誓,以此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作者:李洪亚
编辑:李惠 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