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肥西政府发布
侯静波
1921年出生于肥西县丰乐镇双枣村,1938年她参加了当地共产党员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0年牺牲。
侯静波,原名侯世庆,1921年出生于肥西县丰乐镇双枣树的一户大户人家。她是家里独女,倍受父母关爱。她的父亲是乡间一位开明绅士,经常与共产党人士接触来往。所以,少年时期的侯静波就接触了共产党人,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静波自幼跨入了家庭私塾的门槛,较早接受了文化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侯静波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在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影响下,不顾反动势力的监视和威胁,冒着生命危险,在街头宣传抗日,演唱抗日歌曲。合肥沦陷后,她毅然辍学,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家庭,投身革命。1938年她参加了当地共产党员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同年5月,随游击队从肥西到庐江县的柯家潭,被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年仅十七岁。
1939年5月,中共苏皖省委员、津浦路东临时前委书记方毅,率领以朱绍清为营长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二营和以汪道涵为团长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到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日宣传。侯静波也随部队来到了来安县屯仓石固集一带,开展民运工作。此地山多草深,人烟稀少,偏僻闭塞,汉奸、土匪和恶霸势力十分猖獗,他们相互勾结,经常对我新四军所在地进行骚扰和破坏。民运工作难度大,工作队的处境也十分危险。
尽管环境险恶,侯静波和其他队员们的革命斗志丝毫没有减弱。侯静波高高的个子,爱说、爱唱、爱笑,进村没多久,便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她不分昼夜,挨家挨户地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在田头,她一边帮助群众收割庄稼,一边动员群众参加减租减息。在农民家里,她一边帮助做家务,一边向群众讲述“不是我们靠地主吃饭,而是地主靠我们吃饭”等革命道理。每次村里开会之前,她总是先教大家唱歌,像“二月里来菜花香,家家户户种田忙”等抗日歌曲开始在山区里传唱。侯静波天资聪颖,活泼大方,善解人意,她把少女全部的纯洁和热情都投入到所从事的抗日活动中。老百姓无不夸奖“静波是个好姑娘!”通过一番艰苦细致的工作,群众渐渐靠近了静波,靠近了民运工作队,使民运工作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农抗会、妇抗会、民兵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在不到半年时间,入会人数达80%以上,为基层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静波也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很快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担当起山头乡指导员的重任。随着民运工作的顺利开展,农、青、妇等抗敌组织的日益壮大,国民党顽固派、反动地主、恶霸势力非常恐慌,他们视静波为眼中钉,时刻盘算着要除掉她。
1940年11月20日夜晚,侯静波和10多名民兵结束一天工作后,来到童岗庄一农民家投宿。半夜,叛徒与敌人相勾结,偷偷打开大门,让事先埋伏在房屋周围的敌人蜂拥而入,捉拿侯静波等人。惊醒后的民兵除个别趁乱脱险外,其余均被捕。当侯静波被押出大门时,她趁天黑敌人不备之际,拔腿就跑,敌人发现后,发疯似地到处开枪射击,当她跑到门口的塘埂上时,右腿被子弹击中。她就势滚到塘埂下的稻田里,鲜血顺着腿往下流,她一步一个血印摸到村边一个竹园里躲了起来。敌人极不甘心,提着几盏灯在庄子四周搜查,在竹园里再次抓走了侯静波。当天夜里,20余名敌人将侯静波押送到龙头港。
▲来安县半塔烈士纪念碑
侯静波被关押在一间牛棚里,伪军开始对侯静波进行严刑拷打。侯静波始终坚贞不屈。遍体鳞伤的侯静波深知自己的命运,她用手指蘸着伤口的鲜血在日记本上写道:“抗战必胜!”“革命到底!”“共产党万岁!”等,又拖着伤腿爬到墙边,将日记本藏到戴家后屋檐下。天亮以后,敌人把侯静波押到梨园港。这时,党组织得知侯静波被捕的消息后,立即组织武装人员追捕敌人,营救侯静波。敌人见势不妙,躲藏在山头的草丛中。
侯静波被捕后的两天两夜,没喝一口水,未进一粒米,敌人见从她身上榨不出什么“油水”,加上新四军四处搜山营救的风声又紧,伪军头目便将侯静波带到附近一块洼地里,对准她的胸口连开几枪,侯静波倒在了血泊中。可她那双眼睛仍怒视着敌人,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敌人的罪恶,激励着人们为抗日救国继续革命到底。
年仅十九岁的侯静波牺牲了,当地群众和她的战友无不掩面哭泣,人们追怀她的音容笑貌,回味她那悦耳动听的歌声。农民倪如扣、倪有胜两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在侯静波的遗体周围用石头垒起一座直径达两丈的大坟墓,以此表达对这位将生命留给这异乡热土的女英雄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侯静波墓碑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为纪念侯静波,把英雄牺牲的地方——童岗农业合作社命名为“静波农业社”,以后,这里的小学校、生产队和村也都冠以“静波”的名字,以示对这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永远的怀念。1962年7月,来安县政府将侯静波烈士的遗骨移葬于半塔“烈士陵园”。
来源:微美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