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烈 戴庆哲

图片

戴庆哲,原名礼庆,化名陈月霞,1912年12月5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城。父亲戴春屏,原籍湖北黄陂,早年迁居湘潭十五总后街,在湖南省电报局工作。母亲童立贞,颇有文化修养,十分重视对5个子女的教育,曾将孩子送出国留学。戴庆哲年龄最小,大家都叫她“满姑”。

小时候的戴庆哲聪明伶俐,5岁时进湘潭县四德小学读书,后到长沙就读于周南高中与明宪女中。初中毕业时,她考入湖南省立第二中学高中师范科。为了实现自己从事小学教育事业的理想,她先后到湘潭四德小学和长沙长(沙)高(中)附小教学多年(当时长沙高中附小还在宁乡黄材镇)。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庆哲积极投入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她随好友刘西孟参加长沙市小学教师寒假回乡服务团,来到宁乡县黄材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她能写善舞,是宣传队伍中的骨干分子,很受当地人民的欢迎。1938年间,日军经常空袭长沙,她随全家被迫搬到长沙丁家岭,租居一处叫“鹤鸣堂”的住宅。但具有强烈爱国激情的戴庆哲却无心过平静的生活,她称自己的住处为“活命堂”,说全国人民正在同日本侵略者作殊死战斗,而自己一家却在这“活命堂”颐养天年,实在心里有愧。没多久,她就不顾生命危险,返回长沙市内,赶到宁乡县黄材镇,一面在从长沙迁来的中学附小教书,一面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工作。在黄材工作期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结识了共产党员唐士华,建立了友谊。

1939年5月,戴庆哲和唐士华、刘西孟3人在党组织的派遣下,前往新四军工作。她们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先来到邵阳县城,找新四军驻湘办事处负责人王凌波联系。当时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组织上决定将她们暂时留在邵阳隐蔽起来。不久她和刘西孟被派到武汉迁来邵阳的汉口女基督教女青年会战时服务团工作,她满腔热情护理抗日伤病员好几个月。该年9月,组织上再次通知她和唐士华、刘西孟起程去新四军,她离开战时服务团,踏上去抗日前线的征途。她们经长沙、浏阳、萍乡到达江西宜春,同组织上预先约好的地下工作者俞晋功会合,然后一同去安徽南部新四军驻地。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她们于11月6日到达安徽省泾县云岭村新四军军部。

戴庆哲来到新四军军部后,受到新四军领导的接见,并被分配到军部战时服务团民运队工作。1940年春,她随民运队到三支队三团活动的铜陵、南陵、繁昌等县,以极大的革命热情,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深入群众,宣传抗日,组织青年参军参战,加强了军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受到部队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当民运队返回军部时,她被三团留了下来,参加三团战地服务团的工作。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她和许多新四军战士一起被俘,被押送到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她和30多名新四军战士被编为女生队。

面对凶狠狡诈的特务的迫害,戴庆哲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名陈月霞,假称自己是一个只读过两年私塾的农村妇女,是不久前跟着姨表姐到皖南来探亲的,要求敌人释放自己回家。为了有利于在集中营开展返迫害斗争,她暗地同另外两名共产党员吕明(原名李捷)和徐明(原名瞿淑)组成秘密小组,作为领导女生队进行监狱斗争的核心。她们分别做女生队队员的工作,教育大家既要保持革命军人的气节,又要善于做隐蔽的斗争,要想方设法把各自的真实身份隐瞒起来,减少特务的注意,以便保存革命力量。在她们的带领下,女生队团结一致,戳穿了顽固派、特务一个又一个的阴谋诡计。有一次,顽固派和特务企图以考试形式诱骗女生队的人员自首,不料女生队全部交的是白卷,使特务队长气得暴跳如雷,强令女生队顶着烈日不停奔跑3个多小时,连喊口令的特务队长都坚持不住了,而她们却没有一个中途离队和示弱,显示了新四军女战士不受欺骗、不怕压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集中营的特务虽然挖空心思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却查不出一个共产党员,也没有使女生队中出现一个叛变自守分子。最后,特务把罪恶的眼睛盯在几位年龄较大,被难友称作大姐的人身上,时刻注意她们的一举一动。戴庆哲很快察觉特务的魔爪向自己伸来,但她毫不畏惧,依旧和大家一起搓麻绳、打鞋底、做鞋帮;有时教难友们念几句古诗,寄托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正因为她们警惕性高,使特务无空子可钻,只能在一旁干瞪眼,无可奈何。

1942年5月,日军进犯浙赣铁路线,上饶集中营向福建省转移。6月,在途经崇安县途中,集中营里被编为男子第六队的80多位新四军战士,在中共秘密组织领导下,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特务展开了殊死搏斗,并冲破了严密的封锁线,胜利奔向老革命根据地武夷山区。这次暴动使特务惊恐万状,歇斯底里地向其他各队新四军战士进行疯狂报复。6月19日下午,特务以换营地为名,将集中起来的包括戴庆哲在内的60多名新四军战士押到赤石镇脚下的虎山庙背后,集体屠杀。面对敌人的枪口,戴庆哲和难友们大义凛然,高呼“抗日无罪”、“打倒国民党顽固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戴庆哲牺牲时年仅30岁。

来源: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