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李敏烈士(1924-1944),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年青的女区委书记。1944年2月,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在国民党顽军的枪刺下,壮烈牺牲。年仅21岁。
1924年1月30日,李敏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小港乡青峙李隘村,取名李雅琴。李敏的父亲李澹初先生是个常遭失业的职员;母亲王姣香是个贤妻良母。李敏幼小时聪明伶俐,6岁就嚷着要读书,但家境贫困,无钱供她上学,只得由母亲教她识字写字。
12岁那年,为了弥补家庭收入不足,她主动跟着母亲到日本人办的纱厂当童工。李敏和许多童工一样,过着非人的生活,每天干活12小时,还经常遭受日本人、工头的辱骂与殴打。两年半苦难的童工生活,阶级仇、民族恨的种子,在她的心田里逐渐萌发。
1937年,他们一家人回到了青峙老家。父母为了满足李敏强烈的求知欲望,把上代遗下的仅有的一小块山地变卖后作为学费,使李敏终于重新进入家乡的延陵小学读四年级。
1938年夏,中共镇海县工委成立。延陵小学有了党的组织,校长和教师是党员,学生中也有党员。其中李敏的同桌好友贺思贞同志也加入了共产党。学校把抗日救国教育列入重要课程来抓,周末有时事教育课、抗日故事会、演讲比赛以及学习竞赛等,还成立了抗日救国宣传队,小先生教字组,活跃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李敏纯洁、热情、好学、富有正义感。在学校里,她对什么都感兴趣,尤其是抗日救国这件大事,在上海日本纱厂做童工的惨状,李敏记忆犹新,听了《长征》的故事后,她感到有这样英勇顽强的军队,中国不会亡,因而受到极大的鼓舞,地理课中,她听了对延安的介绍,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向延安,成为一名驰骋战场的抗日战士,在学校的宣传队中,有她嘹亮激昂的歌声;在墙报上有她“联合起来,一致抗日”的豪言;在识字班中,有她“一横一竖”清脆的口音,在比她家更穷的儿童身上,有她赠送的旧衣服。
启明小学旧址
1940年夏,李敏在青峙延陵小学毕业了。在这三年的学校教育中,她受到了党的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熏陶,政治上日趋成熟。
那年暑假,学校原来决定办两个补习班(一个职业学习班,一个夜校识字班)叫李敏去边教边学。不久,日本鬼子从镇海青峙老鼠山登陆后,一路上烧杀掳掠。青峙蒋家山一带房屋被烧毁,李敏的母校延陵小学也遭大火之灾。她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拉去当挑夫,挑伤了脚,成了终身残废。补习班办不成,李敏就由小学时的级任先生邢韫辉(地下党员)介绍到顾荆庸创办的农会下属大合作社去工作。没有多久,合作社解散,她只得回家。
1941年4月,镇海第二次沦陷。日本法西斯强盗烧杀淫掠;土顽霍中柱部及苏本善部横行霸道,压榨百姓,地头恶棍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土匪打家劫舍,鱼肉乡民,使镇海人民处于灾难深重的境地。
有压迫,就有斗争。由地下党领导的,以王博平为队长的镇海江南地区独立中队,与敌、伪、顽展开激烈的斗争。10月的一天,独立中队进驻青峙,李敏见到了抗日的部队,队伍中又有她的同桌好友,真是欣喜若狂,她秘密为部队借物、带路、提供情报、日夜忙个不停。中队根据群众要求,处决了村上三个无恶不作的坏蛋,劣绅、恶棍震惊慑服,人民大众拍手称快。
土顽霍中柱敌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妄图一举消灭我独立中队,霍集中优势兵力于10月28日凌晨偷袭青峙。由于敌兵力数倍于我,我军只得边打边撤,中队指导员林勃同志在掩护撤退时不幸被顽军逮捕,绑在延陵小学的大树下。驻扎在小港的日本鬼子,闻枪声进剿青峙,土顽部队仓惶出逃。绑在树下的林勃同志又落入日本佬的魔掌,被鬼子刺了十几刀,壮烈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中共党员胡班长。
烈士的血,敌、顽狼狈为奸杀害抗日战士的暴行,使李敏看清了哪些人在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打日本鬼子,是好人;哪些人不但不抗日还杀害抗日战士。是坏人,她热切渴望象她的同桌好友那样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洪流中去。
李敏的表现,赢得我党同志的器重。1942年春,她被介绍到长山桥方沿小学教书,这所学校也是我党设置的情报联络点。校内连李敏共三个教师,两个是地下党员。她们十分关心李敏政治上的成长,常常把进步书籍如《彷徨》、《呐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借给李敏看,连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也借给她读。李敏如饥似渴地汲取革命新思想,废寝忘食地一本又一本看着读着。
党的教育、同志的帮助,使她认清了方向,书上的英雄人物给她无穷的力量。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有为的青年应象红军战士、林勃烈士那样,奔赴抗日第一线,应象保尔那样去顽强地战斗。只有这样,生命才有意义。这个想法,她对同校女教师贺思贞同志谈了多次。后经党组织介绍,她说服了父母,在邢韫辉带领下,于1942年7月间到鄞县梅园乡“鄞西小学教师暑期训练班”学习。此时,她的名字由李雅琴改称李敏。
这个训练班是鄞奉县地下党领导的,是党为开辟鄞西地区进行干部准备而开办的。训练班学的是哲学基本知识、政治常识、民运工作、游击战术等课程,教课的全是共产党员。训练班中,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那里干部和学员一律平等,同吃一锅饭,同睡硬地铺,同在一起举行文娱晚会、故事晚会、回忆晚会等,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亲如一家人。所有这一切,对李敏来说好似换了一个天地,感到十分新鲜。训练班的学习和生活,使她进一步认清了形势,奠定了革命思想的基石。8月,李敏由王甸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习班结束后,鄞奉县委开始建立各区的工作,党组织派李敏到鄞西樟水区崔夹岙启明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群众工作。
樟水地区是我党在鄞西与敌、伪、顽势力斗争的一个焦点,斗争十分复杂。李敏深知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因此,她首先利用学校这个阵地,向小朋友进行抗日救国教育,给他们讲抗日故事,教唱抗日歌曲。有时,她还带着小朋友随同抗日宣传队到附近的村子进行抗日宣传,激发群众抗日的热情。一次,在樟村文昌阁,她演唱当时流行的《流亡三部曲》,悲壮的歌声,把听众带入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苦难境地,台下不时爆发出“打倒日本狗强盗”“把日本鬼子赶出去”的阵阵口号声。
李敏特别重视访贫问苦,她结交了不少朋友,夫妻、婆媳争吵,她去调解,促使重归和好;谁家发生困难,她竭尽全力为他们解脱困境。群众很快地把她当作自己人。她还与同志们一起,发动群众积极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妇女识字班,帮助劳苦大众学习文化,提高阶级觉悟,扩大我党影响。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辛勤工作,李敏犹如一颗种子,在群众中间发芽、生根。
1943年春,陈洛宁调离,李敏接任中共樟水区区委书记,并转移到许家,以毓英小学为掩护点进行工作。由于斗争需要,组织上决定在樟水两岸发动群众,秘密发展武装力量,建立与扩大党的组织。当时的樟水区一直被国民党土顽郭青白所盘踞,面临艰险的环境,年仅20岁的年青女区委书记李敏,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她奔走许家、岩下、崔岙、蜜岩、樟村、朱汤、梅岙各村,了解情况,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夏天的一个晚上,她来到崔岙村崔祥顺老石匠家里。老石匠年轻时在上海浦东石作铺做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过上海的武装起义,李敏把他当作自己的伯伯。当李敏与他谈到组织抗日自卫队时,祥顺伯摇头叹气说:“工人,工人,工字不出头,出头便入土”。李敏笑笑回答:“伯伯,依我看,工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一竖是我们顶天立地的工人,工和人两个字合起来是天字,天下是我们工人的。伯伯,你说对不对?”老石匠听了哈哈大笑,连说有道理,有道理!李敏接着又用“一只筷易断,一束筷难折,”的通俗例子启发他把村里的群众组织起来,共同抗日。不多久,崔夹岙村的自卫队组织起来,老石匠成为一名出色的自卫队中队长。在这段时间里,樟水两岸许家、岩下、蜜岩、梅岙的自卫队也相继成立,他们在以后的反敌、反顽战斗中,配合我游击队作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发展党的组织,李敏在县委书记周飞的领导下,与工作队一起深入蜜岩,分析研究情况,很快打开局面,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的支部。
1943年7月,浙东区党委在慈溪芝岭召开会议,李敏与鄞西的8名县区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谭启龙分析了全国以及浙东抗战形势,谈到鄞西党的工作应改变过去秘密、隐蔽的方式,执行独立自主的方针,大刀阔斧地开展群众工作,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民主政权。何克希在会上强调全国正处在反共高潮时刻,如果顽敌进犯,鄞西就以“沿山为根据地,依靠群众,依靠地形,坚持独立作战,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与顽敌斗争到底。这次会议极其重要。李敏从中受到深刻教育。她看到了战争全局,深信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充分发动群众,抗日战争就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1943年9月,顽敌郭青白凭着他的反革命嗅觉,意识到他下属的第六大队(即林一新大队,是中共鄞奉县委领导下,于1942年建立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部队)。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队伍,竟调动手下的七个大队,包围了我们的“林大队”,妄图一网打尽。形势万分危急,李敏临危不惧,亲自深夜递送情报。上级党根据几方面得到的情报,特别是部队内部的情报,及时、果断地作了正确部署。9月5日,林大队毅然从郭青白部队中突围出来,又配合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一举将郭青白逐出鄞西,成立了民主政府,鄞西地区29个乡镇第一次获得了解放。这一胜利,给李敏极大的鼓舞。她切身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充分发动群众,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革命的武装就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打败反革命的武装。
在林一新大队突围的一天,李敏不顾个人安危跑到岩下村,通知联络站徐紫云等同志迅速撤走。她冲进徐的后门,发现敌人已进了前门,李敏就机灵地拿起桌上藏有重要文件的小包,从容地从后门退出。由于李敏取走了那个小包,敌人拿不到证据,对徐紫云等同志也奈何不得。
李敏机智、勇敢、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上级多次的表扬。周飞来樟水区检查工作,听完李敏的汇报,检查完各项工作之后,对人啧啧称赞:别看她年轻,却是个能干、老练的女干部哩!
1943年秋,浙东反顽自卫战争即将开始。县委决定加强对鄞江新区的领导,调李敏任该区区委书记。
当时,我军主力为了打击顽军,进行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整个鄞西地区只留下部分县、区武装就地坚持斗争。而鄞江区的桓村、后隆、上、下孤山以及金陆,禅岩沿一带,形势更为险恶。驻扎在离那里五、六里路的鄞江桥的日本鬼子与伪军虎视耽耽,“浙保”二团突击营、郭青白残部,在那里伺机袭击,山村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进出出,日夜枪声不绝。李敏抱着“咬紧牙关,冲出路来”的决心,带着工作组来到虎口开展工作。
初到时,工作组有时一夜要翻几个山头,更换好几个宿营地,才甩掉敌人的追踪搜索;有时昼伏夜出,下村宣传我党抗日政策,揭露国民党假抗战、真反共的阴谋,号召大家组织起来,实行减租减息,共同对敌。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艰苦工作,他(她)们不但组织了农协会、妇女会、儿童团、判山会,还以猎户队为骨干,拉起了一支10余人的区小队,捣毁了国民党设立的税卡和情报站。
11月下旬,我浙东游击纵队一部驻扎在桓村、后隆、上、下孤山一带,准备出击盘踞在商量岗下东、西岙的国民党“挺三”贺钺芳部队。为了做好后勤供应工作,李敏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24日深夜,部队要出发了。那天,李敏从各村动员组织担架队回到上孤山,天色已昏暗了,但她仍安不下心来,出村观察地形时,发现村后的“溪步”已被水淹没,李敏十分焦急。这条溪步是出征东、西岙必经之路,战士们脚上穿的是布鞋或草鞋,要是一出村就湿了鞋袜,天这么冷,准会冻坏脚,脱鞋过水嘛,又会影响行军速度。李敏连忙回村,发动妇女背来几十条长凳,用绳子缚住凳脚搭起了“木桥”使战士顺利通过溪步。
在樟水区工作时,李敏曾多次发动妇女及高年级女学生做军鞋慰问三五支队。这次东、西岙战斗取得胜利后,她又发动妇女做军鞋,献鸡蛋去慰问观顶岗镬底里战地医院的伤员。
鄞江新区的局面逐渐打开,党的好女儿李敏也在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中,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老练。
翌年2月21日,国民党“浙保”二团,从杖锡乡李家坑村翻山偷袭而来。当时,李敏正在后隆陈贵清家里。一个妇女急忙跑来告诉她,叫她赶快躲避,但已经来不及了。李敏装作乡村姑娘,顺手拿起一只鞋底纳起来。还没等她纳上几针,五、六个穿便衣的敌人已跑到面前,枪口对准她的胸脯,大声吆喝。房东老婆婆急忙过来掩护,但敌人那肯轻易放过,抓走了李敏和几个群众。在路过郑家高脚凉亭,又抓走了刚从武陵区调到鄞江区去搞民运工作的袁春妍。他们一起被押到崔夹岙。被抓的还有我党税务人员胡公民。
顽军营长见抓到了李敏,如获珍宝.连忙审问。
李敏毫不畏惧地回答:“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要命有一条,要口供,半句也没有!”
面对着无畏的共产党员,敌人只好暂时罢休,把李敏关在崔述阳家中。
当天下午4时左右,天色阴沉,寒风怒啸。敌人竟将李敏等三人,剥去外衣,只剩一件衬衣和一条短裤,押到樟村街十字路上,绑在还未造好的店屋的木柱子上。旁边站着一群满脸横肉、紧握刺刀的刽子手,刑场杀气腾腾。顽军头目满以为以死相逼,不怕李敏不招,恶狠狠地逼问:“嘿,你到底说不说?现在说出来还来得及!”
“要杀就杀,要刺就刺,要我说出来办不到!杀了我一个,会有千千万万个站出来”!李敏斩钉截铁地回答。
顽军头目青筋直跳,嘶声狂叫:“刺!刺!”刺刀从李敏的小腿上一刀刀刺上去,李敏咬紧牙关,横目怒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殷红的鲜血,流满一地。被敌人拦来的观众,见此惨状,义愤填膺,掩面哭泣。
“乡亲们,不要哭!敌人快要完蛋了!”
“中国共产党万岁!”
“打倒……”李敏向群众用力高呼。
顽军头目惊恐万状,一面恫吓群众,狂叫“不许哭!不许哭!谁哭,谁就是共产党”,一面连连挥手向愣着的士兵示意,刽子手心慌手颤,呆若木鸡。顽军头目夺过刺刀,亲自向李敏的心胸刺去。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女儿李敏同志,还没有喊完口号就英勇牺牲了。同时被害的还有袁春妍和胡公民同志。
李敏就义处
李敏等被害后,敌人出了告示,规定五天内不准任何人收尸埋葬。可是第二天晚上,群众就把烈士的遗体偷运出来,埋葬在樟村去毛夹岙的史家山。五、六天后,李敏生前的战友赶走了“浙保”二团,回到樟村,把李敏等烈士的遗体重新梳整,安葬在樟村东面的义冢地。同志们发现李敏身上共有27个刀孔,嘴里还塞着一块石头。
1944年12月11日,为悼念李敏等12位烈士,在樟水区的许家村召开了万人追悼大会,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将烈士灵柩安葬在现烈士陵园的右前方。在墓前,又竖起一块刻有“抗日阵亡将士、反顽殉难烈士纪念塔奠基石”的大石碑。1951年7月,党和政府在鄞西樟村,兴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塔,修筑了烈士公墓,李敏的遗骨就安葬在那里。这已是第四次迁葬了。此后,每逢清明节前后,成千上万的群众,怀着对革命先辈无限崇敬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涌向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
宁波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园
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园举行公祭烈士仪式
来源:宁波市普法办、海曙区普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