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坚贞圣洁崇高的“丹娘”——施奇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图片

古江南,新梅雨,当潺潺的雨丝连绵不断地飘落在水乡大地的时候,又是一年的六月中旬,湿漉漉的世界又到来了!梅雨时节的江南很美,美得让人沉醉。此时的江南,既没有岭南的酷暑,也没有中原的干热,整日里湿漉漉的、凉丝丝的、粘糊糊的,不温不火,不冷不热,时不时地来一阵或疏或密的雨,夹杂着或紧或慢的风,让人在这样的时日里同时享受到春暖与秋凉交织往来的快感。

梅雨时节的江南,有窈窕的女子撑着油纸伞,随着一声声脆响,行走在悠悠古巷的深处。梅雨时节的江南,有绰约的女子摇着丝网船,伴着一片片翠绿,穿行在田田荷叶的空隙。梅雨时节的江南女子,除了油纸伞和丝网船,除了窈窕和绰约,还有刚毅和坚硬,还有血与火。在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那个处处烽火、遍地狼烟的年代,男儿是战场的主力,女子也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血与泪,付出了自由和爱情,甚至是生命。

在平湖的抗战史上,曾有许多的女子投身到抵御敌寇的洪流中去,,施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施奇少年离家,临战从军,奋斗在机要战场的第一线,皖南事变后被捕入狱,历尽磨难,坚强不屈,惨死信江河畔,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精神为世人所称道,被赞为狱中的“丹娘”!她是江南女子坚毅和刚强的代表,她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不可摧毁的伟大力量!

1922年,施奇出生于平湖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家境贫困,被迫去给人家做童养媳,但她天资聪颖,好学勤记,不满于寄人篱下的生活,时刻想着改变现状,得到新生。14岁那年,施奇离家出走,逃到上海,进入了一家缫丝厂做童工。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之后,年仅15岁的施奇和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一样,满怀热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奔赴了抗战前线。

1938年1月,施奇随队护送伤病员去内地,辗转宁波、丽水等地,当年4月来到了皖南泾县,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7月,新四军军部移驻云岭,施奇也随队来到云岭,被编入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第八队学习,因表现优异,她担任了班长,不久之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教导队的学业结束之后,施奇被分配到军部速记班,随后被调到军部机要科,担任江北大组的组长。当年的施奇,身穿灰布军装,腰束皮带,紧扎绑腿,脚蹬草鞋,昂首挺胸,英姿飒爽。云岭之美,女兵之秀,新四军军长叶挺有诗赞曰——

云中美人雾里山,

立马悬崖君试看。

千里江淮任驰骋,

飞渡大江换人间。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机要员施奇镇定地译发电报,坚守岗位,密切保持新四军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为新四军及时实施战略转移和分部突围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当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时,施奇按照上级的命令,忍痛毁掉了电台,烧掉了密码本,做好了拼死抗争的准备。军部突围时,施奇所在的队伍寡不敌众,她不幸被俘,被关进上饶集中营。在狱中,美丽的平湖姑娘施奇遭到了敌人的轮奸,感染上了梅毒,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不过,病中的她依然坚强地与敌人作斗争,并不断鼓励她的难友。施奇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写下了揭露敌人罪行的篇章。施奇说:“虽然我的肉体被玷污了,可是玷污不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在低矮破落的单间囚室中,瘦弱的施奇仍然没有放弃战士的使命,用她微弱的声音担当起了秘密联络员的工作,利用狱友来看望之际,帮助难友们传递消息,递送情报。“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就决不停止对敌人的斗争”,施奇如是说,如是做。

1941年底,被捕入狱的新四军指战员们计划越狱,施奇得知消息后欣喜万分,但她深知自己的病体会拖累战友们,就满怀深情地对她的战友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找到组织后,告诉首长和同志们,我要活下去,我是多么想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党的事业,我是多么想看到革命的胜利啊!你们出去后,要把我的遭遇告诉大家,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要替我和千千万万烈士报仇!”

1942年5月,日军逼近上饶,不思抗敌的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处理了上饶集中营的部分被捕人员,年仅20岁的施奇被活埋于上饶茅家岭雷公山麓。据史料记载,在皖南事变中被捕的30位新四军女兵,牺牲在集中营的有9人,越狱成功的只有屈指可数的三四人。1945年,仅剩的6名女兵在日寇投降、集中营被迫解散后获得释放,重获新生。而施奇,死在了如花似玉般的20岁,她以她的刚毅和坚硬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性,被誉为机要战线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

施奇去世之后,她的战友并没有忘记她,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她,她的家乡平湖更没有忘记她。1986年9月,原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在《浙江日报》发表诗作《过平湖怀施奇》——

弱女英灵意惨然,

上饶血染乱魂冤。

客尘盛暑平湖路,

瞬息心伤四十年。

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拨专款在上饶茅家岭雷公山麓建立施奇烈士半身塑像,基座上刻着“机要工作者的楷模——施奇烈士,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立”,塑像碑身正面刻有新四军老战士赖少其题词:“施奇同志,浩气长存。”半身塑像的施奇,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一如既往地诉说着当年的青春梦想和战士情怀。2007年10月,施奇铜像揭幕仪式暨牺牲6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平湖举办,一个多甲子之后,游子施奇终于回家了。施奇生前的战友毛维青步履蹒跚地走到施奇烈士铜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后,深情地说:“施奇,你终于回家了,永远回家了,平湖的人民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啊。你现在应该感到安慰了,也应该安心了。”从此,施奇“回家”了,平湖东湖风景区南村书堆景点南侧,她昂首挺胸,面含微笑,日夜看望着行人往来如织的宝塔桥,讲述着那些年那些人永垂不朽的革命故事,守护着平湖人的幸福与安康。

如今,远去了烽火狼烟,远去了硝烟弥漫,远去了战火纷飞,在这安宁和睦的和平年代,在这雨碎江南的水乡小城,在这烟雨迷蒙的梅雨时节,遥想往昔的沙场激战,追忆当年的青春豪迈,回视曾经的腥风血雨,当时的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强的毅力!

铁骨柔情的平湖儿女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革命诗篇,在这些瑰丽的诗篇中,有一页将会让人永远记住,有一个人将会让人永远怀念,她就是施奇,平湖人民的好女儿,狱中的“丹娘”。

江南美,美在梅雨夏,烟雨朦胧,风物恍惚,湿漉漉的,凉丝丝的,粘糊糊的,最有水乡的风采。七十多年后,江南女子施奇或许早已转世,回到了生养她的平湖,融入江南水乡的日常生活中,撑一把油纸伞,或摇一叶丝网船,行走在古巷的深处,或穿行在荷叶的空隙……

来源: 平湖网 作者: 编辑: 平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