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荀乡诗社作者:贾奎宏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的舅母有事来到我们家里,我 刚好回家,听到舅母正在给我母亲叙说她们村里刚刚发生的一个事情,郭支书去逝了。
郭支书,我比较熟悉,和我外公同龄同村(辛庄,属东唐村委),本名郭治俭,原东唐村党支部的老书记,也是一位严肃而又和蔼的老人。小时候在他们村里见到郭支书的时候,郭支书总是微笑着问我说,碱土院这个小孩来了,恁爷爷奶奶在家好吧!当时在我的印像里,郭支书在村里很有威望,好像是村里人的主心骨,能主持得了公道,很受村上人尊敬,而今天,郭支书的去逝,依然引起村民如此的重视,又是因为了什么呢?
从舅母的叙述里,我明白了一个大概,郭支书终于把王光的遗骨完整地交还给了国家,也是完成了这个心愿以后,才圆满归去。
可是,王光又是谁呢?舅母说,听老辈人说,王光是当时抗战时期晋南太岳根据地冀氏区(现安泽县)年轻的女区长。当时日本鬼子已经逼进晋南太岳境内,交通员传来紧急情报,敌人要从上寨村顺沟扫荡下来,住在沟口处的区政府,得到消息以后立即通知各村组织群众转移,各村支部迅速带领村民撤离村庄进入隐蔽地带。群众刚刚翻过山头,走在最后面负责断后的王光不幸被敌人发现了,知道情况有变,王光立刻就扭转身朝着和群众相反的方向走去,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引开了敌人对村民群众的注意,只身跟敌人周旋,几个村的村民安全转移了,而王光区长却不幸落入了敌人的魔爪之中。
在辛庄村药王庙门前,王光被敌人捆绑逼问,由于不肯告诉敌人我干部群众的消息,敌人就把王光同志残忍地杀害了。等到做为当时东唐村支部领导人之一的郭支书他们安顿好群众,重新返回寻找王区长时,却在药王庙门前看到了王区长的遗体,腹中肠子也流在外面,不忍目睹。郭支书他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赶紧向上级报告,并遵嘱负责就地把王光同志遗体掩埋,同时根据上级领导的交代,大家一起约定,一定要为王光同志遗体的暂埋地保密,直到把烈士的忠骨圆满地移交给国家。
辛庄村的背后有一座大山,叫芒山岭,山里有一条大沟,叫水木沟,很深很深,两侧的山梁好象两条粗壮的臂膀,深深地把烈士抱在了怀里。岁月冉冉流逝,郭支书也一次次地悄悄地去查看烈士的墓冢,检查有没有漏洞以及时堵塞防止雨水浸湿墓穴和虫蚁的践踏;每到祭奠节日,郭支书总是朝着烈士的墓地默默地致哀,代表数百获救的乡亲向烈士表达着深深的感激和敬意。由于难以左右的历史原因,王光烈士的遗骨迟迟未能得到妥当的处理,而知道王光烈士忠骨遗址的人也渐渐的越来越少了。郭支书也早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多年,做为当时支部最年轻的一个成员的郭支书,心里也越来越着急,他怕只剩下的一个知情人的自己如果也走了都还没有人来接管,这将是对不住历史,也是对不住王光烈士的一个憾事。当我听到这些的时候,我明白了晚年的郭支书常常坐在大门口的石凳子上,默默地守望着对面的安坡岭出神的原因……等不来也要等,埋藏地址也绝不能说,哪怕是自己的儿女也不能说。这首先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牢固的组织纪律观念,另一方面,确实也面临着当地农村有着偷尸骨配鬼亲的陋习,郭支书心里十分清楚一旦密秘泄露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老支书年年在坚 守着,在等待着,尤其是老人快进入八十来岁以后,体质有所变化,几次进入病危,但都又回缓了过来,老人总是喃喃地说着,还有一个事情没有办妥啊,走不得啊!老人是坚强的,也是乐观的,也是着急的,身体好一点时,总要拄着拐杖从院子里出来,仍然坐在大门口的石凳子上,眼望着对面的安坡岭在出神,在等,在盼,村里人也打趣地说,郭支书真命大,阎王爷不敢要,老天爷舍不得!是啊,历史的使命,历史,是会负责的。
在郭支书的至诚的等待中,终于等来了这一天——王光烈士生前的丈夫,也是一位年过古夕的离休的老人,一路寻访找到了郭支书家,两个早该相见的老人终于见面了。在当地政府的主持帮助下,把王光烈士的遗骨重新安葬在了郭支书年年守望着的村庄对面——安坡岭上背风向阳处一块平地上的 陵园里。至此,郭支书从青年到暮年整整执行了五十多年的一个革命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了,老人这颗悬了五十多年的心也最后放下了。
有了国家的守护,老人放心了。重新安葬烈士遗骨以后,老人的身体意外地较前有所好转,这让大家觉得有点欣喜。在度过了这一段放心的日子以后,老人终于 正式向这个村庄告假,离去了。
据说,那天,刚下葬完毕,天空就落下了蒙蒙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