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读过《山海经》的人不多,但《山海经·北山经》中讲的精卫填海的故事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的了。这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理应也怪不得东海,为何大家对精卫那么喜欢呢?“其鸣自詨”,是说精卫鸟叫着“精卫”自己的名字。一只小鸟,叫着自己的名字,不断地从西山上衔来细细的木石,投入东海,东海能填平吗?
说起精卫,又让我想到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就是盾,戚是钺的一种,名为戉,是一种有装饰的武具。刑天和黄帝在常羊山争夺神位,黄帝砍断了刑天的头,并把他的头埋了。刑天找不回自己的头,竟然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继续舞动盾牌和戉。
古诗人陶渊明对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很赞赏的。他在《读山海经》诗句中写道: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和刑天比较,民间老百姓更喜欢精卫些,知道精卫的人比知道刑天的人要多得多。我每次来到大海边,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常想起衔微木以填沧海的小鸟精卫。精卫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永不干涸的大海同在。精卫填海所表现出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女性坚忍的性情和坚贞不屈品格的生动写照;人们对精卫精神的推崇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母性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