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荣州,历史悠久.史海钩沉,如诉如泣,革命历程,如颂如歌。
翻开荣县历史的扉页,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秦代,荣地属蜀郡南安县。隋开皇十三年(593)置大牢县,唐贞观元年627分大牢县一部分置旭川县,明洪武九年1376始称荣县,宋代时期,荣县几度成为”西南一大都会”。
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勤劳勇敢的荣县人民,在这块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举世闻名的世界如来大佛,美名远播的诗书之乡,引以为豪的玉章故里,雄浑壮烈的辛亥首义!
荣县人民富于斗争精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荣县和全国一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荣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反侵略、反压迫的伟大斗争。
据史书记载:1859年10月,李永和、兰朝鼎在云南起义后,立即向四川进军,六天之中,连克筠连、高县、庆符,乘胜攻占贡井盐场,进入五宝镇,广大盐工和农民纷纷加入义军,不到三个月义军由入川时700人发展到10余万。义军在荣县坚持斗争达四年之久。1905年,部分义和团战士由北方入川,经犍为进入荣县老龙、董家坝等地活动。荣县人民大力支持,积极参加,以“红灯教”名义起事,开展抗粮、抗捐、捣毁洋人教堂、“吃大户”等斗争,搞得轰轰烈烈。
在这个暗流涌动,兵荒马乱的年代,十六七岁的张二娘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张二娘本姓曹,出生在荣县鼎新乡甘蔗沟一个姓曹的贫苦农民家庭,贫穷、苦难并没有影响到她天生的丽质。更使她从小养成了朴实节俭,种田下地,抛粮下种,勤劳能干的优良品质。
1908年,张二娘已是十九岁的大姑娘了,她衣裳虽破旧,但却墨发如瀑,面庞素颜清雅,身材苗条匀称,貌美如仙。当地地主张保三年近五十了,刚死了老婆,这人长期抽鸦片玩女人,面色焦黄、牙巴黢黑、枯瘦如柴。他对本乡的农家大美女张二娘早已垂涎三尺,于是杖着自己的权势,对其父母威逼利诱,强其续弦。从此张二娘又成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她不仅生儿育女,当牛做马,还倍受张保三及其儿子张子华的欺凌虐待。张保三好逸恶劳,还有抽鸦片烟的恶习。日子不长,祖业耗尽。1922年张保三病死,此时二娘33岁,张二娘和膝下两儿两女的生活更加悲惨,张子华变本加厉地折磨她们母子五人。张二娘真可谓是思想压抑,日子维艰,忍气吞声,寄人篱下。这样的日子她实在过不下去了,在小女儿才两岁那年,她带着四个孩子愤然搬出张家,住进了土地贫瘠的甘蔗沟,一人承担起养家糊口的家庭重担。
在那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连年天旱,粮食欠收的年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要养活四个孩子,她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白天,张二娘开荒种地糊口;晚上,她帮人做针线贴补家用;有时,还不得不到亲友处去借点粮食度日。到后来无论她怎样勤巴苦挣,也难度日。常常缺粮断顿,忍饥挨饿,在走投无路之时,只好以芭蕉头、“观音粉”(白色泥土)充饥。生活的艰难且不说,还要时常提防张子华对他们母子下毒手,断“祸根”。在天灾人祸的摧残下,张二娘和所有穷苦人一样,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大革命时期,军阀、贪官污吏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层出不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国民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更是深恶痛绝,怨声载道。
中共荣县地下党组织,贯彻上级指示,抓住全县民怨沸腾的大好时机,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各种小型的经济斗争和大规模的政治斗争。
1928年,中共鼎新乡党支部以鞍子冲小学为据点开展活动,创办农民夜校,中共荣县县委先后派来了中共党员程觉远、曾莱(农王,补充讲一下)、傅开阳等同志到鼎新乡一带指导农民运动,先后组织成立农协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
鞍子冲小学许多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都被吸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张二娘的次子张敦竹正在鞍子冲学校读书,他聪明活泼,学习用功;年龄虽小,思想进步。他接受革命道理,积极参加党在学校领导的各种活动,很快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农村儿童团团长。张二娘在儿子的进步思想影响下,渐渐地懂得许多革命道理。她逐渐地改变了封建旧礼教的俗念,参加了鞍子冲夜校。当时,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镇压屠杀,共产党的一切活动转入地下。张二娘这个纯朴的农村妇女对共产党的主张打心眼里拥护,她不畏强暴,面对国民党和军阀的镇压屠杀,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每天晚上安顿三个孩子睡下以后,她便和小儿子敦竹到夜校去上课。帮助儿童团搅浆糊,张贴革命标语。在这些活动中,她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地下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不久,张二娘加入了农民协会,她积极参加活动,组织劳动妇女团,被群众选为妇女组组长。
张二娘带领妇女参加了轰轰烈烈地“二五”减租,反对加租加押,反对大利盘剥,反对添钱夺佃,反对苛捐杂税,率领群众攻打花生市和米市等斗争。张二娘始终站在斗争前例,由于她阶级觉悟提高很快,革命意志坚定,192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更是舍生忘死地为党工作。
1930年荣县“八一三”农民起义运动中,中共荣县行动委员(即县委)决定张二娘不参加军事行动,交给她的任务是保存组织,牵制敌人。张二娘坚决执行县委决定,在这场席卷全县的“八一三”起义风暴中,她宣传发动群众,侦察敌情,监视土劣,巩固和加强农协组织,并做好战斗准备,一旦斗争需要,即可率领当地群众起义。
那时的甘蔗沟是一片草山树林,利于掩蔽,群众基础又好。为保存革命力量和继续开展革命斗争,1930年秋,荣县县委党、团机关迁设张二娘家。从此,甘蔗沟、菜子沟、杨家罐一带,成为领导全县革命活动的中心,成为工农红军游击队的后方基地。
张二娘在全家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更加省吃俭用,尽量为县委工作提供方便。她平常多是煮红苕汤、搅包谷糊、麦糊给孩子们吃。省下大米给县委同志们吃。在张二娘家住的同志,多半是由张二娘免费供给伙食。张二娘的住房虽不宽余,她还是腾出一间屋子,专门给同志办公和住宿。由于县委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挥,张二娘带领妇女、儿童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侦察敌情,送消息联络和秘密掩护的任务。
1930年农历10月,中共荣县县委了解到李子桥团防武装薄弱,认为可以一举把武器夺取过来,充实游击队力量。当时荣县县委为了迅速扭转全县起义失败后,群众斗争士气低落的局面,根据中共自贡特委不久前作出的开展小型武装斗争的决定,作出了夺取李子桥团务公所武器的决定,并将这个战斗任务交给了鼎新乡游击队。游击队长龚子华、副队长张二娘愉快地接受了任务,立即召集游击队员研究了行动计划。
12月28日这天,李子桥逢赶集,上午,鼎新甘蔗沟和附近杨家罐的农协游击队员在队长龚子华、副队长张二娘的带领下,以腰栓白帕、卷袖为标记,暗藏仅有的两三支手枪,化装成赶集的群众来到李子桥。有的坐茶馆、酒店,有的沿街游逛,有的佯装买东西,分布在场镇内外,上午十时许,赶场的群众齐集,在一阵急促的哨音指挥下,游击队员们按计划行动,出敌不意地迅速冲进李子桥团务公所,焚烧了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各种证券、税据和债册,缴获步枪二十余支。
张二娘带领游击队员沿街张贴标语,高呼革命口号“打倒土豪劣绅”、“不准另佃加租”、“不准添钱夺佃!”“乡亲们不要怕,打倒土豪劣绅才活得下去”并向赶场的群众宣传:我们是农协会派来提团务公所枪的。游击队员还将场上豪绅们开的绸缎铺和典当铺的东西分给赶场农民。游击队冲进团务公所时,平时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李子桥团正刘秉章,吓得直往后房跑,顾头不顾尾的躲进草堆里,直到游击队撤走后,团丁才把他从草堆里拖出来。只见他满身是草,一副狼狈相,声嘶力竭地喊叫:“活捉张二娘,消灭游击队。”
李子桥团务公所被农协武装袭击的消息,使荣县县政当局大为震惊,驻荣县军阀部队24军的一个旅,第二天即派出一个营的武装到李子桥、鼎新乡实行大清乡、大搜捕。在当地团阀、土劣的告密和怂拥下,张二娘和部分农协会员,相继被捕。
张二娘等人被驻军关押在鼎新团务公所。敌人得知张二娘、龚子华是游击队负责人,昼夜对他们进行审讯和酷刑拷打,要张二娘、龚子华交待出地下党组织、农协会干部名单以及农协会游击队活动情况。张二娘和全体被捕同志严守机密誓死不屈。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让张二娘背“火背兜”,(即背烧红的煤油桶)用竹签钉进她的十指,用猪鬃通乳头、用绳子吊乳头,用烧红的铁钉从割伤的乳房穿过。张二娘被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但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当敌人审问她是谁指使他参加暴动时,她一口咬定是豪绅纨绔子弟张伯祥、张壬林指使她参加打李子桥团防的。给敌人内部造成了一场猜忌和恐慌,保护了隐蔽在她家的党团县委组织。最后,恶霸张子华贿赂驻军,要求驻军务必杀害张二娘。于是24军旅长下达了“就地正法”张二娘的命令。
1930年冬月初二,天空阴霾四布,寒风凛冽,四十一岁的张二娘及马五、张义舟、杨富兴、杨德兴等八人,被绑赴鼎新河坝准备枪杀。这时张二娘的十四岁的儿子,共青团员张敦竹跑去抱住张二娘生死不放。母子生离死别令人目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刽子手开枪了,张二娘、张敦竹等九人倒在血泊中。
张二娘虽然牺牲了,她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说过“少数人的牺牲将唤起成千上万的人起来革命。穷苦人一定要翻身得解放”。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始终回荡在旭水河畔,激励着荣县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进行革命斗争。1949年12月6日,荣县解放了,荣县人民翻身得解放,张二娘烈士生前的愿望实现了,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
搜集整理改编/罗秀能
原题/荣州第一美女张二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