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焕卿:毕维周之妻,为革命被捕流产,丈夫牺牲时她还在监狱受刑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在陕西黄土高原的腹地,米脂这座小城不算大,名气却不小,一来是因为米脂城“控山险,扼冲要”,属“延绥襟喉之地”,二来是因为这座城市曾出过两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名人。

一位是三国时期助王允铲除董卓的貂蝉,还有一位就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前者是美貌佳人,后者是个大英雄,这两个人物,为米脂的历史人文增色不少。

陕北的民间自古就流传着一句话,这句话是:“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米脂的婆姨就属貂蝉最有名,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也同样不输貂蝉。

出生在小巷,被父亲给予厚望

68年前,在米脂的旧城,诞生了一个女英雄,小巷子里的杜先生,迎来了一个小千金。

识文断字的杜先生,并不像其他男人那般传统和死心眼,虽然生的是女儿,可是对杜先生来说,却是比明珠还要珍贵的。

这位杜先生是个商人,开着店铺做买卖,日子过得安分守己,女儿出生后,让他每日忙碌的生活有了慰藉,他见的多,懂得多,并没有给女儿取名好养活的“丑名”。

他想女儿日后一鸣惊人,便给孩子取名鸣凤,希望她美丽、高傲,不用像其她女子一样过早的嫁人,生子,被圈在小县城一辈子。

米脂这个地方不大,落后、偏僻、贫穷完全可以形容这个小地方。

如果说这个地方只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们虽然交通不便,可是当地的人很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杜父望女成龙,希望女儿能有片光明的天地,自然,女儿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鸣凤在小巷子里长大,不会大家闺秀那样的琴棋书画,也不会在深闺里吟唱着莫名的哀怨与忧愁。

她生来就是个美女,也是个才女,写的一手的好书法,能歌善舞,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婉约的女子,给我们留下了辉煌,一生耀眼的辉煌。

杜家有钱,供得起女儿的衣食开支,在别的女孩忙着带弟弟妹妹,打扫做饭时,鸣凤就在私塾里识文断字,大了一点后,父母送她去了高等学校念书。

女儿有才华,让传统到只知三从四德的母亲自豪。

而她的父亲,常年忙着生意,偶尔抽空看一眼女儿,见她如此优秀,除了欢喜之外还有一丝担忧。

上学之后,鸣凤不愿意再用这个名字,她觉得老土,太常见,便自作主张的改名叫做杜焕卿。

1929年,16岁的杜焕卿在三民二中读书,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后,杜焕卿加入了共青团,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她希望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虔诚的奉献给事业。

有一次,杜焕卿上街发传单,被街上的人嘲讽有失体统,不像个大家闺秀的女子,参加宣传自己追求的目标去演出时,被人们嘲笑有伤风化,说杜家做买卖的人家出了个怪物。

带着抱负潜入北平

对这一切批评声,杜焕卿充耳不闻,她觉得那些腐朽陈旧的人,一直是活得麻木的,有人曾觉得奇怪,杜焕卿外表文静又出生优越,为何会如此叛逆,如此不满足呢?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去阻止,杜焕卿的所作所为让人觉得豪气万千,在学校里时,她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是另类的。

她会把学费拿走,把首饰衣物全部变卖,拿来用作组织的经费,甚至有一次,杜焕卿从家里偷走一百块银元,她积极的参加妇女运动和中共党领导的政治活动。

这般潇洒的女子,在米脂这个小县城,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后来的杜焕卿考上了榆林女子师范学院,如果她的人生没有改变,接下来的杜焕卿会找份好工作,为人妻为人母,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但是杜焕卿走了,她的身份暴露,只能背着行囊远走他乡,母亲苦苦哀求女儿留下,杜焕卿却不为所动。

也许她对生活长大的小巷充满眷恋,也许是小巷两边的墙太高太高,让这个不平凡的女子喘不过气来。

1932年9月,杜焕卿的身份暴露,遭到了国民党军警搜捕,她只能奉党组织派遣,乔装打扮潜入北平。

躲避了搜捕后,杜焕卿动身去了北平,既是完成组织上的交代的任务,也是来北平见识成长。

她以在中华中学读书作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多次机智的完成党组织交给她的任务。

一个远的小城女子来到繁华的闹市中,是极难生存的,杜焕卿在这没有亲人,唯一支撑她的,就是革命的信念。

呼吸着北平城的寒冷,让鲜活的杜焕卿感到束手无策,白日黑夜,杜焕卿都能听到或者看到同伴们被捕或死去。

她没有丝毫的害怕,传递情报,躲避特务的监视,掩护同志脱险,承受着本不该一个女人承受的风险。

从米脂走出去的女子,严严实实成了一盏灯火,她放弃了在故乡的幸福时光。

十几岁的年华,一个人独自承担起那么重的份量,杜焕卿是有得选择的,她的书法舞蹈都令人称赞,随便拎出来一样,都可以让人歌颂。

可是当她走进北平中华中学的那段时间,看到自己的族人如此软弱,国家支离破碎,她便硬了心肠,革命到底,她不再是米脂的小女子,而是一个战士,一个装着国家民族的英雄。

孩子早夭,丈夫牺牲

在革命的道路上,杜焕卿遇上了自己的人生伴侣,毕维周。

毕维周也是陕西人,他是贫农家庭出生,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就积极的参加革命活动,1927,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坚持地下革命活动。

1932年,杜焕卿和毕维周成婚,婚礼办得很匆忙,婚后,这对志同道合的人,并没有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爱情对他们来说太过奢侈。

毕维周作为米脂革命领导者,同样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他去北平汇报工作后,只做了短暂的停留便回到了家乡,小夫妻分离无可奈何,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次的离别,竟成了永恒。

次年,也就是1933年5月份,因为叛徒的出卖,民国党宪兵队包围了杜焕卿的家,为了帮助战友脱险,杜焕卿让他翻墙逃走,自己则与宪兵周旋。

此时的杜焕卿怀上了毕维周的孩子,她不顾有孕,大声斥责拿枪的宪兵,怒骂道:“你们连狗都不如,狗能看家护院,你们却残杀同胞。”

敌人大怒,强行把杜焕卿关押进了监狱,为了让杜焕卿说出秘密,敌人对她用了大刑,酷刑轮番上演。

面对种种折磨,杜焕卿身体受不住早产,而这个可怜的孩子,也因为残酷的环境夭折。

即便如此,杜焕卿仍旧不屈服,她不肯认罪也不肯招供,敌人没办法,只能把她转去了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判她坐牢12年。

因为孩子早产又受了刑罚的缘故,杜焕卿的身体越发虚弱,她呆在监狱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此刻的杜焕卿,还在思念远方的丈夫,还在期盼能和他团聚。

不幸的是,在杜焕卿被捕的一个月后,在1933年6月份,其丈夫毕维周也因被叛徒出卖入狱,夫妻二人一前一后的遭到酷刑审问。

毕维周入狱后被用皮鞭沾盐水抽打、烧红的铁牢、辣椒水、跪麻绳等酷刑折磨,他仍旧坚贞不屈。

同年8月3日,在陕北无定河畔,毕维周高喊:“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口号,壮烈牺牲。

此时的杜焕卿还在牢里受着折磨,她并不知道丈夫已经死去。

熬了小半年后,次年1934年,虚弱的杜焕卿再也受不住离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为了国家,为了革命,这对夫妇壮烈牺牲,连同那个早夭的孩子,也随着他们一起归了黄泉。

1941年,陕甘宁边区将毕维周的名字镌刻在绥德烈士纪念碑上。

1983年,在烈士就义五十周年之际,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撰写《回忆无定河畔六烈士》文章,以志纪念毕维周。

同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焕卿的名字也被载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英名册中。

来源:快资讯 作者 缓缓谈娱乐

1 个赞